作品原文
望江南
閒夢遠 ,南國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淥 ,滿城飛絮輥輕塵 。忙殺看花人 !
閒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遠 ,蘆花深處泊孤舟 ,笛在月明樓 。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⑴望江南:此詞調名一作“望江梅”,又作“憶江南”。李煜此詞調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編》置於《望江南》下,未析為二首。《全唐詩》、《歷代詩餘》將此調下二首與《望江南》二首歸為一調,計為四首。
⑵閒夢遠:閒,指囚禁中百無聊賴的生活和心情。夢遠,指夢見遙遠的地方,也指夢長。
⑶南國:一般指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這裡指南唐國土。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時候。芳春:美好的春天。唐陳子昂《送東萊王學士無競》有“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句。
⑷管弦:管樂器與弦樂器,也泛指樂器,這裡指各種樂器共同演奏。江面綠:指春天裡江水明徹而泛綠色。綠,也作“淥”,水清徹的樣子。
⑸飛絮:飛揚的柳絮。輥:有本作“滾”(gǔn),翻滾,滾動,轉動。輕塵:指車馬過後揚起的塵土。此句比喻柳絮像細微的塵土在空中地下翻滾。
⑹忙殺:猶言忙死。殺:同“煞”,形容極甚。忙殺,《花草粹編》、《全唐詩》等本作“愁殺”。
⑺清秋:天高氣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句。
⑻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時節的顏色,即秋色。暮:蕭本二主詞等本中作“遠”。
⑼蘆花:蘆葦花絮。隋江總《贈賀左丞蕭舍人》有“蘆花霜外白,楓葉水前丹”句。泊:停泊,停放。
⑽笛在月明樓:全句意謂笛聲發自於月光照耀下的高樓。月明:月光明照。
作品譯文
閒夢悠遠,南國春光正好。船上管弦聲不絕於耳,江水一片碧綠,滿城柳絮紛飛,淡淡塵煙滾滾,忙壞了看花的人們。
閒夢幽遠,南唐故國正值秋高氣爽的清秋。遼闊無際的江山籠罩著一片淡淡的秋色,美麗的蘆花深處橫著一葉孤舟,悠揚的笛聲迴蕩在灑滿月光的高樓。
創作背景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詞人通過此詞表達了對故國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兩首同調的詞,描繪了兩幅江南美景。全詞以“閒夢”起,以秋意收,用淒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懷思的悲情,綴筆不多而氣氛濃郁,未見雕琢而含蘊深遠,描摹生動,筆筆見情,足見才力。
第一首寫春景。
“閒夢遠,南國正芳春。”概括寫出廣大的江南地區,正是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春之名“芳”,使人如見百媚千嬌的花容,如聞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詞人從三方面具體描寫了這“芳春”美景。首先是春風拂面、水波蕩漾的春江。“船上管弦江面綠”的“江”,當是流經南京城的長江支流秦淮河。春滿金陵,石城生輝,秦淮河上綠波蕩漾,畫船游舫,來往穿梭,船上絲竹相和,飛揚出舷的樂聲飄蕩於水波之上,動人心魄。這裡,詞人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無形之聲和鮮明之色集合調配繪製成一幅水上音樂會的畫圖。句末的“綠”,乃是春天的顏色,是生命力的象徵,它既寫水色,亦狀春色。它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一樣,一下就將生機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無餘。其次,詞人又把目光轉向陸地,抓住春風楊柳、飛絮滿城的典型景色,進一步寫出江南春景之美。“滿城飛絮滾輕塵”,是實景的形象描寫,同時還是對春風的暗寫。詞人並未直接寫春風,但從那一“飛”一“滾”之中,卻已使人覺得撲面的春風是無所不在了。“輕塵”翻滾,除春風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為的因素造成的。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觀賞,遊人多了,自然也就踐起輕塵滾滾,故“滾輕塵”乃借物寫人,說明遊人之多。只有這樣,才能與下面的描寫自然地銜接起來。“忙殺看花人”:春是百花盛開之時,觀賞眾芳,確是賞心悅目的快事,所以,寫春是很難不寫花的;但詞人卻不直接寫群花如何美麗動人,而只說把看花人“忙殺”了。一個“忙殺”,則百花之美,看花人興致之高,人之多,場面之大,盡在其中。
第二首寫秋色。
“閒夢遠,南國正清秋。”詞人筆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其總的特色是一個“清”字。“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涼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氣候兩方面的特點。正因為“清”,詞人才能將這秋景(無論是近、中、遠景)看個清清楚楚,也才能將這秋景生動地描繪出來。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在總括秋色之“清”後,接著,也是從三方面對之加以具體描寫。首先是遠景,詞人從大處著墨,給“千里江山”敷上一層“寒色”,勾畫出一幅江山秋晚圖。所謂“寒色”,乃清冷之色。“寒”與“清”,其義是可以合二而一的。“寒色遠”的“遠”,既說明是遠景,又是對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個模糊的數的量度,它還與“閒夢遠”的“遠”在內容上有內在的聯繫,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遠”,來說明“閒夢”之“遠”。其次是中景。“蘆花深處泊孤舟”,既是寫自然景物,也是寫人的活動。“舟”之謂“孤”,除從數量上指舟乃獨木一葉外,也暗點出舟中人的孤獨,使人想像出其身世之漂泊悽苦,心情的酸楚悲涼;如再看這“孤舟”乃泊於蘆花深處,則其孤獨、悽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它在情調上與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笛在月明樓”,是說秋月當空,銀光如瀉,高樓之上,笛聲忽起,那悠揚的笛聲,忽高忽低,時斷時續,它說明吹笛人的心靈在顫動,聽笛人的心潮在激盪。古代詩人,大都以笛聲寫離別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舊,有感於鄰人吹笛之發聲嘹亮,嘆而賦日:“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聲?……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杜甫《吹笛》)之句。由此可見,詞人在這裡所表達的也是一種思念故國的眷戀難捨之情。不過,它不像前面那樣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點出,而是隱含於笛聲之中。我們只有明了了這一點,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內容的實質。
總之,這兩首詞的寫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對景色的特點作總的概括,然後再從三個不同方面加以具體描寫;所不同者,是它們的色調和情調,即前者色暖,後者色寒,前者歡快,後者淒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名家點評
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一評曰:“寥寥數語,括多少景物在內。”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江南秋景,如一幅絕妙圖畫。”“張若虛詩云‘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亦兼寫行客與居人兩面。後主詞,正與之同妙。”
劉熙載:“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詞曲概》)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