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朗[朗、脼、朖,讀音作lǎng(ㄌㄤ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朗州,故址在今湖南省的常德市,春秋、戰國時期先屬於楚國,後屬越國,再後仍歸楚國,原住民中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朗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古匈奴分支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獨孤氏原本姓劉,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曾孫後裔。劉秀之子劉輔被封為沛王,其裔孫劉進伯則官至度遼將軍。劉進伯在率部攻打匈奴時失利被俘,由於他是漢朝貴胄,因此匈奴人未殺他,但也不敢放他,便將其單獨囚禁於獨山之下(今遼寧海城),久之,他便自稱為“獨山孤人”,簡稱獨孤人。當時匈奴人也以“獨孤人”稱呼他。後來,他因被困於匈奴而不得歸,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後裔逐漸被匈奴同化,最後竟然變成了匈奴貴族。
史籍《新唐書·十一·宰相世系》中記載,“獨孤氏出自劉氏。後漢世祖(光武帝劉秀)生沛獻王輔,輔生釐王定,定生節王丐,丐生廣,洛陽令。生穆,穆生度遼將軍進伯,擊匈奴,兵敗被執,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尸利生烏利。二子:去卑、猛。猛生副論。副論生路孤,路孤生眷,眷生羅辰,從後魏孝文帝徙洛陽,為河南人,初以其部為氏。”在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獨孤部族人傳至第六世孫羅辰時,跟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弘)遷居於洛陽,遂籍為河南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又改獨孤氏恢復為劉氏,成為北魏政權八大貴族姓氏之一。不過,仍有部分獨孤部族人堅持獨孤氏不變,世代相傳至今。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獨孤朗曾為福建觀察使,後出任朝廷左司郎中,再以御史中丞晉為戶部侍郎。到唐肅宗時期,苛政嚴厲,公卿誕辰但唯唯署名而已。不久,獨孤朗在中唐黨爭中獲罪廷上,被判殛刑。但因有功前朝,不得刀刑,遂與陳希烈、張垍、郭納等七人被賜於大理寺獄賜自盡。時有白居易《論左降獨孤朗等狀》之篇史。
在獨孤·朗的後裔子孫種,有人為避免禍及家族遂改姓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朗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朗氏正宗。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瑪朗阿氏、烏朗哈特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瑪朗阿氏,世居科爾沁草原,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nggaHala。後有改漢姓為朗氏、馬氏、阿氏等者。
⑵.蒙古族烏朗哈特氏,亦稱烏爾哈太氏、烏里雅特氏,為蒙古陳巴爾虎姓氏,源出成吉思汗六世祖乞顏·奇斡溫·海都的孫子乞顏·奇斡溫·斡羅納兒氏族的後裔,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等地區。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ghatHala。後所冠漢姓多為朗氏、高氏、陳氏、鄔氏等,其部族有入穆斯林教者,改稱哈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朗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宗教信仰為目流改為漢姓朗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獨孤·朗。
遷徙分布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北京市、福建省泉州市、河南省滎陽市、湖南省常德市等地區,均有朗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朗 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初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辛丑,公元701年)廢黜。宋朝時期其地改稱常德。“常德”一詞最早見於《老子》:“天下為溪,常德不離。”又見於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北宋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朝廷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為常德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兩個市轄區、六個縣,代管一個縣級市;全市共有十個街道、一百零四個鎮、九十九個鄉、四個民族鄉。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成皋堂。
朗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常德堂。
朗姓名人
朗培坤 1941 年8月生,廣西柳州人,大專文化,民建會員,國家建材局武漢建築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武漢市第十屆人大代表。1962年10月~1964年12 月在中南工業建築設計院建材設計室工作;1965年1月~1998年4月在武漢建築材料工業設計院工作;1998年5月退休。長期從事新型建築材料工廠、專用設備的設計工作,參加過三次援外工程設計、國內數十個建材廠的設計。設計、審核了近百台專用非標設備。1993~1997年當選為武漢市第九屆人大代表;1998年至今當選為武漢市第十屆人大代表。1982~1998年全國建材行業首家研究,套用高壓水射流技術科研課題,擔任主要負責人,項目通過部級鑑定,先後發表4篇科研論文,其中一篇代表中國人選北京國際高壓水射流研討會。1998年8月申報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產品高效石根松解機,2000年1 月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每台機器可為企業節約原料成本將近100萬元,1998年11月選送的論文《高效石棉松解機》獲中國矽酸鹽學會水泥製品委員會頒發的優秀論文獎。1997年7月申報專利(發明專利)無石棉瓷土矽酸鈣板及其生產製造方法,西安專利局受理,1998年1月20日於中國專利公報上公開。1999年9月申報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產品掛槳法制板機,2000年4月已申報專利(實用新型專利)雙轉子高效石棉松解機,武漢專利局已受理。上述這些高新技術及專利技術,已在全國各地推廣使用或即將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