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由來
相傳唐朝有四位異姓兄弟元帥,殺敵平倭,保國護民有功,肖山一戰,立下赫赫軍功。皇帝稱讚他們為:國家石柱、棟樑之才。百姓稱他們為民族英雄。後遭奸人所害,只得隱居湖南湘西修道,九月初九日,功德圓滿,練就仙身,賜建廟宇,享千秋祭祀。百姓稱之為:朗公四聖,威靈顯赫,狹義感人。他們四人各有所長:相傳大聖仙德公手持葫蘆收惡毒;二聖仙靈公放出蛤蟆收惡瘟;三聖仙聖公龍刀月斧斬妖孽;四聖仙慶公烏鴉展翅除禍殃。自唐、宋、元、明、清以來,屢封尊號“緩順”、“誠感”、“沛澤”、“普濟真君”。信民朝拜,香火旺盛已有千年歷史。
寺廟位置
郎公古廟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雷鋒鎮真人橋村金洲大道與望雷大道交匯處東南角
歷史興衰
清朝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小洞開派,村民彭敬齋、彭峙峰等為首合議,在眾信士的支持下,創建真人橋廟宇,鹹豐同治時期,又由彭益吾、彭福文、彭浸吾集資重加修飾,其後由彭鈺、彭瑾等擴其規模,民國時期,又由彭月生、潘和生等首議重修,並建其戲樓,廟內香火旺盛。真人橋村,由橋得名,確有其橋,只是一座石橋,橋頭有碑文記載,橋下有石雕鐵蜈蚣一對,活靈活現。
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日寇侵華,長沙淪陷,大量難民來真人橋福地避難,當時生活物資奇,郎公古廟福地顯聖,成為糧食、油鹽、百貨的集散地,生意興隆,庇護百姓渡過了那段國難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時期,所有的廟宇、戲樓、石橋、石馬均毀於一旦。
改革開放後,一九九三年九月,村民彭幼年、易國良、劉德明等人為首,合眾信士集資捐款獻物,在原廟宇北側現址,重修朗公廟宇,重刻四位元帥神像,後2008、2009年、2010、2013、2014年村民彭紅光、陳建文、彭文革等為首合眾信士集資多次翻修、擴建,眾多好心人士捐款獻物,為重修、擴建朗公廟費心竭力、無私奉獻,增設了觀音殿、戴公殿、財神殿、戲樓等配套設施,郎公古廟規模小成。
每年八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日,朗公廟均舉辦大型廟會祭祀活動,廟內大擺壽酒,戲樓上演繹中國傳統曲藝。朗公廟承襲千年古制,煥發新的生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弘揚中華民族愛國愛民精神,讓歷史文明代代傳承的重要場所。
建築和布局
郎公古廟隱於民居之間,整體布局為座北朝南,包括大殿和天棚、戲樓等附屬設施。大殿分正殿和偏殿,正殿面積210平米,高9.5米,大門有楹聯:誠則無息,感而遂通,正殿當中供奉郎公四聖,大殿左側供奉關帝和齊天大聖,右側供奉財神。
正殿西側為觀音殿,有楹聯:慈悲為懷,佛法無邊,供奉觀世音菩薩;觀音殿西側有功德碑;正殿東側為戴公堂,有楹聯:三聖顯靈,千秋功德,供奉戴公三聖,堂前檐下有光緒年間鑄造的古鐘;戴公堂東側為土地廟,土地廟東側為鞭炮池。
正殿和兩側偏殿整體合一,均為磚牆木頂結構,朱紅牆面,屋頂琉璃飛檐,正脊上有二龍戲珠,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鬥牛和騎鳳仙人,大殿南側為殿前香爐、寶塔前坪,前坪東側設有事務辦公室。
前坪南側下方為立有石人、石馬、石獅的青石台階,台階西側有報恩泉,台階北側石牆上嵌有寺廟簡介石碑。
石階南側為帶天棚的觀眾席,最南側有戲樓,戲台外側有停車坪,觀眾席兩側上方為演藝人員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