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馬新七

有馬新七(1825-1862.5.21)(生於文政8年(1825年),卒於文久2年4月23日(1862年5月21日)),諱正義,號武麿、植鈴子,是幕末的尊王攘夷派志士,為第一次寺田屋騷動的主角之一。

有馬新七

新七本來出自薩摩藩伊集院鄉的低級鄉士家庭。因為父親坂木四郎兵衛過繼給了更高級的城下士有馬家為養子,所以,新七也改姓有馬,成為城下士。具有良好家庭條件的新七得以在文方面學習儒家朱子學說、武方面加入薩摩藩真影流(直心影流)。在本藩的學習之後,他和很多與他同期的青年人一樣,於天保14年(1843年)到江戶學習。此時的江戶不僅是日本學問的中心,更是青年人才和思想的聚集地。特別是從寬永3年(1791年)由藤田幽谷創作的《正名論》之後逐漸形成的水戶學,在水戶9代藩主德川齊昭一代更是發展得越加成熟、深入人心,在新七的學習時期也在江戶廣泛傳播。水戶學深受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提倡尊王攘夷。這裡的王是天皇,夷是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希望通過閉關鎖國政策驅逐的外國勢力。因此水戶學對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統治地位是存在威脅的。這些也對新七此後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安政4年(1857年),新七來到江戶薩摩藩邸的學問所作教授師範。在這段時間,正趕上因為德川家定後繼問題產生的一橋派與南紀派之爭,後者的代表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更興起“安政大獄”,特別針對原有屬於一橋派的大藩和因為持有尊王攘夷思想而對幕府存在威脅的志士。作為報復,有馬新七參與了此後暗殺井伊大老的櫻田門之變的籌划過程,不過因為沒有得到本藩的同意而最終退出,沒有真正參加最後的行動,也未因此事件被通緝或拘捕。
薩摩藩在藩主齊彬因安政大獄發生,準備率兵上洛申訴的時候猝死之後,把握藩內權力的是島津久光,而久光在初期的政策並非排斥德川幕府式的尊王攘夷,而是通過公武合體、改革幕府實現攘夷。因此作為藩內重要藩士的新七未能得到準許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櫻田門之變發生後,新七仍然聯絡和自己一樣滿懷激情的尊王攘夷志士,積極活動,希望繼續通過暗殺等方式削弱幕府。他們在後來被稱為攘夷過激派。因為象薩摩藩這樣提倡公武合體的大藩存在和幕府自身的實力威懾,攘夷過激派在當時的行動不僅不能撼動德川幕府的根基,更成為了島津久光這樣人的絆腳石。這也為日後新七一派被殺埋下了伏筆。
在文久2年(1862年),有馬新七、真木和泉、田中河內介等人聚集到位於京都伏見薩摩藩常駐的旅舍寺田屋,密謀突襲當時親幕府的關白九條尚忠和京都所司代酒井忠義的官邸。這件事被久光得悉後,為了解決藩內這批存在已久的尊王攘夷人士,讓大久保利通(當時名一藏)負責派出藩內劍術高超的藩士9名(奈良原繁大山綱良、道島五郎兵衛、鈴木勇右衛門、鈴木昌之助、山口金之進、江夏仲左衛門、森岡善助和上床源助)進行襲擊。舊曆4月23日(5月29日),當奈良原繁等人在寺田屋對新七等人提出一同回薩摩藩邸的要求時候,雙方激戰開始。激戰結果,9人中只有道島五郎兵衛戰死,而另一方,包括有馬新七在內的6人當場戰死,兩人重傷(後切腹),其他人投降,並被各自引渡回本來的屬藩,受到打壓。這其中還有此後的維新名人大山岩、西鄉從道(西鄉隆盛之弟)等。寺田屋的此次騷動大大提升了島津久光在政局中的地位,但卻是有馬新七人生的最後舞台。後來島津久光主政,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操縱的薩摩藩從公武合體轉變為倒幕,已經是5、6年後的事情了。
有馬新七戰死時享年3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