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佛原因
佛教自初唐以來日趨興盛,寺院經濟也有很大發展,兼併了許多土地,隱佔了國家的編戶。不少富戶強丁也落髮為僧,以逃避國家賦役。這樣就直接影響了唐王朝的賦稅收入和勞動人手。
滅佛經過
唐武宗重用的宰相李德裕,也激烈反佛。於是唐武宗在李德裕的極力贊助下,從會昌元年(841)起,陸續下令淘汰僧尼,拆毀小寺和私立的蘭若,限制僧尼的一些活動。從會昌五年(845)起,大張旗鼓的禁斷佛教。規定兩都(長安和洛陽)每街各留寺二所(每都四所),每寺三十人;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每寺十人,其餘寺院一律廢除,僧尼還俗,奴婢也盡釋放;沒收寺院財貨田產;寺院銅,鐵像一律入官,用以鑄錢或農具等等。
會昌禁佛,共拆寺,蘭若四萬六千六百餘所,所還俗僧尼並奴婢為兩稅戶共約四十一萬餘人,沒收寺院良田數十萬頃。不僅使唐王朝獲得了很大的經濟利益,也沉重的打擊了佛教。
相關詞條
-
會昌滅佛
會昌滅佛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會昌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
事件概述 歷史背景 事件原因 事件過程 事件後果 -
會昌毀佛
會昌毀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而會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
歷史 背景 原因 經過 後果 -
會昌廢佛
“會昌滅佛”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唐代後期,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損害了國庫收入。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
介紹 歷史事件 起因 佛教傳入中國 佛院經濟與封建經濟的衝突 -
禁佛運動
禁佛運動出自《藏地密碼》,主要指的是公元八世紀的朗達瑪滅佛運動,這段時期長達二百年之久,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
歷史背景 朗達瑪滅佛 後弘期的進入 禁佛運動-影響 -
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綜述 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後周世宗 -
五方佛
“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
五方佛簡譜 五方佛釋要 五方佛內涵 五方佛簡史 五方佛史料 -
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滅佛,是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由唐武宗發起的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 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濟過...
背景 經過 規模 態度 後續 -
三武一宗禁佛
三武一宗禁佛是中國歷史上四次由封建帝王發動的禁止佛教事件。
三武一宗禁佛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