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
會寧傳統皮影戲唱腔獨特,主要為燈影腔,還有秦腔、眉戶、嗩吶調、打擊樂、“白口”。“燈影”腔是會寧皮影戲最具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燈影”腔的主要演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樂,嗩吶、笛子等管樂,還有大鼓、乾鼓、樂子、梆子、大鑼、小鑼、鈸、磬等多種樂器。會寧皮影戲“燈影腔”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曲調,為全省所獨有,是研究會寧地方戲曲流變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內容
會寧皮影戲現存劇本300多冊,140多個劇目。皮影演唱劇本主要由老藝人口傳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藝人嘔心瀝血的結晶。演唱內容主要為反映宗教的因果報應類,英雄人物的傳奇類,反映孝道仁義的倫理類。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間傳統道德最直白的表達形式,更是當地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
道具
會寧皮影的演出道具簡單,主要是“油燈”和“影窗”,“影窗”俗稱“亮子”,是用木條圍框,上糊白紙而成,一般為高三尺,長五尺,最大不能超過高四尺,寬六尺。取材成本低,製作簡易。演員一般為四到六人,挑起擔子就能走鄉串戶,輾轉演出。是農村地區最經濟的藝術演唱。
演出
每年的春播時節和秋收結束之際,各村各社的皮影藝人,在皮影班班主(傳承人)的帶領下,擔著皮影,背著大鼓、乾鼓、嗩吶、二胡、板胡等樂器,走村串戶,進行演出。通過長期的實踐,主要形成了兩個集中的演季。春播時演出的主要內容為“許願”的祈禱戲,秋收後演出的主要內容為豐收後的“還願”戲,被稱為“神”戲。演出前,班主主要整理皮影人物和其他道具,對於一些因常年演出而磨損或損壞的皮影,要進行重新上彩或製作。皮影班演出人員一般4-6人。到演出地後,先做影窗,然後布置影棚,即演員們進行表演和演奏器樂的地方,並準備大煤油燈等。每到一個地方,演出結束後,都有扯“亮紙”的事,村民用扯來的“亮紙”給小孩做項圈,以祈孩子健康成長。
現今會寧縣共有5個皮影戲班,有6名皮影藝人和4名雕刻藝人。演出和活動範圍主要是會寧各鄉,並和相鄰的通渭、靜寧等縣一直保持著藝術交流。
保護
會寧歷來重視皮影戲的發展與傳承,1978年,舉辦了皮影戲調演,造冊登記了17個皮影班;從2004年起,全縣組織開展了皮影普查工作和收集整理工作;2006年,成立了會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共整理皮影劇本200多部,刻錄數據光碟20多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