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江河

《曾經的江河》王健 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曾經的江河》,共收集三十篇紀實散文,成為一部生態文學紀實作品集,在這部作品集中,作者以平鋪直敘的寫實手法,記錄了上世紀60-70年代間黑龍江、松花江畔原生態的漁民漁事,風土人情以及漸走漸失的漁具。本書用憂患意識、生態意識及生態眼光,通過當年對“兩江”(黑龍江、松花江)風情原生態的真實寫照,揭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奪和摧殘,力圖喚起人們對自然的保護和對生態的恢復與重建,人類與自然再度和諧的信心和行動。

內容介紹

《曾經的江河》作品集,紀錄了那個年代發生的真實故事,在今天來說就是神奇,就是童話。那是最輝煌階段的江河,上千斤重的鰉魚,鋪滿江面的大馬哈魚,張網一夜淌進上千公斤的罕見山鮎魚,一個鮭魚期,一條船竟然捕獲四千尾大馬哈,首尾相聯能排出八里地之遠。那時魚多的竟然能用木棒打到上千斤的鯉魚,張網進魚高峰時,魚多的倒不過來,只好把網尾繩解開,將魚放掉一大部分。那時的百里的江面,百條漁船日夜輪番開網,儘管如此密集的捕撈,但卻是魚過千層網,網網都有魚。

然而,在這傳奇近乎童話的世界裡,作者並沒有僅僅陶醉在那難忘的記憶和滿足中,而是自覺地把社會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揉進了他的作品當中,旗幟鮮明的將視覺定位在一個嚴肅的大課題上,那就是生態。生態理想和生態預警是這部生態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曾經的江河》一書的前面,有一個醒目的提示:

那年代

江河裡的水是可以生喝的

趟網的網眼是四寸八的

一百三十斤以下的鰉魚是要放生的

中心思想

在紀錄那些真實的故事中,作者能夠持以冷靜的態度對當年的捕撈過度行為進行批判,這從部分文章標題中便可看出:“圍殲大馬哈的日子”、“消亡的鰉族”、“魚王的救贖”、“少年殺戮的懺悔”等。我們看到,一個在黑龍江里生活了上億年的大家族,竟然在暫短的幾十年里便銷聲匿跡,曾在一個魚汛期便捕獲四千尾大馬哈的魚王,退休後竟然的手拿鐮刀四處尋找並割壞專撈魚苗的小眼網,以此來為當年的”輝煌“進行懺悔。更讓人震驚的是“少年殺戮的懺悔”里的描寫……“那一窩窩的渾身肉乎乎連根羽毛也沒長出來的土燕,張著黃嘴丫用驚訝的眼光看著陌生的龐然大物,也看到了快要急死了的爸爸媽媽在它們的頭上身邊環繞,然而,這個時間很短,它們被舉得高高,瞬間便被摔在地上,小生命破碎了”……文章不僅揭示了少年無知,大肆破壞生態的現象,也註解了人性的良知和譴責。讀後真的是讓人靈魂顫抖,心在抽搐。

《曾經的江河》另一個特點是,在講述當年江邊漁民漁事的故事中,巧妙地將魚文化有關知識自然的揉進其中。在消亡的鰉族中,我們得知了鱘鰉魚中包含有幾種魚。趟網做為兩江主流網具,它因為網的兩邊裝有二尺網眼的大套子網,這是專門用來套鰉魚的,因此又被稱為三層網。看到“陳老爺子的等網“後,使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沿流水”,什麼是“等網”。而工長關爺們一文中,則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張網從下囤到打雜碎起網的全過程,除上述主要網具外,還有亮子的插箔和摸箔。還有被稱為冷水殺手的鉤具,如鈍鉤,滾鉤的形狀製造過程及使用方法等等,而正是這些傳統的捕魚工具隨著魚類的枯竭而永久的失傳了。

讀後感

《曾經的江河》向人們展示了那個年代生態環境的美好畫面,但看後卻讓人興奮不起來,反而感覺很沉重,它帶給人們是一種深深的反思,那個年代最輝煌的捕魚史,實際上是一種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的行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人們對生態建設的規律認識不足,加之吃飯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種糧與其他資源的矛盾比較突出。未能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去重視生態建設。而導致在資源管理上,毀草毀樹、攔江墾地、水草污染,加之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致使生態環境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今天的大魚變小,魚多變少,只見船撒網,不見網有魚,就是當年濫捕狂捕的報應。

其實,危機的豈止是江河?大海,山林,乃至全球和所有生命都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我們要探索核心問題是:人類的文明和發展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導致如此之嚴重、危及整個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態危機?人類到底應當怎樣對待自然?人類究竟應當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才能有效地緩解直至最終消除生態危機,才能保證生態的持續存在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的持續生存?

這就是“曾經的江河”帶給我們的有益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