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鏡清

黨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和省教育廳長分別贈他“公而忘私”和“誨人不倦”兩幅匾額,第三賑濟區也曾贈給他“不避艱苦,扶育難童,俠義高風,詢堪嘉尚”的獎狀。
民國3年(1914),任呂調元(陝西巡按使)家的家庭教師,專教呂的三子(人稱三少爺)。有一次,三少爺在課堂上打瞌睡,他嚴加教訓。呂聞之對鏡清說:“讓他睡,把頭睡扁了好戴烏紗帽。”鏡清聽後怒不可遏,毅然離開呂家回縣,從事國小教育。任教期間,經常替家庭生活困難、學勻成績好的學生繳納學費,還購置一些學習資料和日用品送給他們。房裡經常有藿香正氣丸、萬金油、八卦丹、人丹、救急水等常用藥品,免費為患有小傷小病的學生治療。每個學期考試結束,對前三名學生,私費贈送每人一塊銀制三角形獎章,以資鼓勵。
辛亥革命時,他是縣內第一個剪去辮子的男人。起義軍光復縣城時,他同街民一道到馬路河口(西門橋)迎接,見面時脫帽行禮,有意現出光頭,以示反清,擁護革命。民國8年“五四”運動時,他被晉熙國小師生選為學生聯合會和教職員聯合會主席,致電北京,支援北京學生的愛
國行動。“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把宣傳內容寫成歌詞,譜好曲子,揉合於拳術、舞蹈和遊戲之中,教學生演唱。蘆溝橋事變後,專從上海買來兩支3尺2寸長的寶劍,每天清晨教學生練習。56歲退休後,辦起救濟院,收容幾十名孤兒讀書學藝,使孤兒成人後能獨立生活。他還自己出錢買一套樂器,把孤兒組成樂隊,帶領他們敲鑼打鼓,高唱“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日軍兩次進犯太湖時,他帶領孤兒到山區避難。35年因病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