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出身書香門第,父子正(字端卿),前清拔貢。他在其父薰陶下,自幼勤奮好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入私塾,兩年讀完《三字經》、《千字文》 等書,之後入懷遠縣高等國小堂就讀。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進榆林中學,宣統元年(1909)經縣、府選送西安兩級師範學習。
民國二年(1913)曹於師範畢業,適逢省大都督府考選留日生,他以第十七名被錄取,成為橫山第一個留學生。
3月,曹闊別家鄉和親人,乘日商“株式會社”輪蹈海東渡,經長崎、神戶,到達東京,就讀於私立法政學校法律本修科,通習日語,修文史,主攻政法,孜孜以求。他深鑽苦研《法政通論》、《比較裁判制度》、《比較政治》、《政治史》、《西洋史》、《倫理學》、《刑法總論》、《刑事訴訟》、《刑法各論》,兼顧國際司法、陸軍、工業、農業、交通諸政策,考察日本的社會狀況,對吉野、板倉、中村、 志岡、小林、副島諸先生的詵演頗存心得,銘記於心。民國四年(1915)春肄業,由寺屋亨博士發給成績優良獎狀,3月歸國。
回國月余,曹再渡日本,繼續攻讀,接觸東京各階層人士,聯合學友,發起學術研究會。民國六年(1917)元月,他考試畢業,以全班16人名列第一,獲成績優等獎狀。為繼獲文憑,他又入東京私立法政大學大門部法科學習,得其所求,於7月回國。
曹返里後,胸懷壯志,躋身政壇,並從事文史編著。次年,他出任陝北聯合縣立中學學監,並講授法制經濟學。民國九年(1920)任陝北道視學。次年,由省選送北京內務部舉辦的地方自治模範講習所學習,半年後赴任陝北地方自治講習分所教務主任兼陝北各縣自治監察員。民國十一年(1922),被選為陝西省議會第三屆議員,任陝西省政府參事。
不久,他繼承其父未竟的修志事業,蒐集整理,參錯補缺,於民國十七年(1928)四月完成4卷13萬字的《橫山縣誌》。民國十六年(1927)出任陝西定邊縣縣長,次年調任陝北佳宋商稅局局長。民國二十年(1931)改任神木縣縣長,次年任陝北工程委員會副委員長。民國二十三年(1934)任陝北賑務委員會主席暨《橫山縣誌》編輯主任。民國二十九年(1940)應聘為國民黨陸軍第86師參事,併兼任綏德師範各班史地教員。民國三十一年(1942)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任綏師(校址響水)歷史專科主任教員,兼陝北定惠渠水利工程處協辦。他在從政期間,依然寄情文史,博聞強識,巡視各地,遊覽名勝,廣徵博採,悉心考證,集陝北二十餘縣名山佳川,概延綏地區歷史沿革,輯著兩編15萬字《延綏攬勝》傳世,被列為中國邊疆學會叢刊,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出版,由史學書局發行。
解放後,曹先生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讚佩新中國的建設。1948年擔任榆林縣政協委員,1953年應聘為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在省文史館支持下,潛心考證碑石,引經據典,編纂20萬字的《西夏文史薈存》3卷留世,曾由寧夏科學院審查批准出版,因“文革”所擱淺。在他去世前幾年,還為鄉里撰碑文、契約、族譜等。
曹先生秉性耿直,與人友善。回居鄉間每年向北京同仁堂購藥多種,供給患者,不討分文。他生而愛書,常說“積財千萬,不如積書滿箱”,家藏千冊,樂在其中。晚年,他注重鍛鍊身體,出門手提糞框,鄉親多所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