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社區

書院社區: ,村莊由來:據1525年《藍氏東軒堂冢譜》記載,藍氏四世祖藍銅於1525年在此建社區,距今已近480年的歷史。 經濟狀況:水果生產是書院社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占社區家庭收入的70%。

基本信息

書院、北頭村貌書院、北頭村貌

村莊由來

據1525年《藍氏東軒堂冢譜》記載,藍氏四世祖藍銅於1525年在此建社區,距今已近480年的歷史。社區南京刑部右侍郎、誥授通議大夫、兼左僉都御史藍章(藍銅之長子)葬於此。後嘉靖十二年,朝遷敕賜兆塋於即墨之北,塋建成後將藍章之墓遷走,當時的看墓人仍居於此,外稱南塋。明崇貞年間,藍章的六代玄孫藍氏十世祖藍居。在塋西建成三棟別墅。取“樹谷、樹木、樹人”之意,在匾上署名為“三樹堂”書院,故幾百年來人們對外也稱書院社區,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書院社區。藍居,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據說藍居少時聰明,相貌魁梧,說話聲音洪亮。二十五歲入武校,第二年得鄉舉,二十八歲成進士、中式御覽,被授為南京金陵衛守備。歷任神威營坐都司,多次率軍平定亂軍,屢獲奇功,被封為昭勇將軍。清朝建立時,廣召天下賢士,曾四次徵召過他,但他戀念明王朝,都被他因病而拒絕,歸隱於灰牛山下。藍氏第十九世祖藍仁慶,自幼聰敏好學,飽讀詩文,畫藝甚高,當時人稱“即墨三才”。他作鄉官為人正直,頗受敬重。其山水畫多傳日本,家中所藏,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失落。

政區人口

位於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2.5公里,北臨北頭社區,與白沙河相望;東臨暉流社區,暉流河(白沙河匯流上游支流)沿社區而過。2004年有社區居民277戶,670人。
經濟狀況

20世紀80年代實行承包責任制後,社區開始種植桃、杏、李子、山楂、櫻桃等果樹,僅桃樹就有萬餘株。水果生產是書院社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占社區家庭收入的70%。書院的手工業加工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從事機械加工, 生產水暖器材。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產PVC管材,現年創收20多萬元。2004年,該社區總收入 1152萬元,人均4358元。
社會事業 書院社區,其名就有文化底蘊。早在民國初年,藍氏家族就在三樹堂書院設立私塾。三樹堂正殿東間祭祀,西間為課堂。第一任教師是藍庶堂,學生三四十人,採用複式教學,附近不少社區莊的子弟前來求學。後來,三樹堂書院毀於文革時期,改建成供銷社。20世紀60年代建成書院國小。有“文化社區”之譽稱的書院社區,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20世紀70、80年代,社區裡的鑼鼓隊、秧歌隊曾經轟動一時。90年代,社區投資30多萬元硬化道路,改善環境,整修河道,建宣傳欄,給老年人發放福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