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書歸去來辭贈契順
余謫居惠州,子由 在高安 ,各以一子自隨 ,余分寓 許昌、宜興,嶺海隔絕。諸子不聞余耗 ,憂愁無聊。蘇州定慧院學佛者卓契順謂邁 曰:“子何憂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當 為子將書問 之。”
紹聖三年 三月二日,契順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 面繭足以至惠州,得書徑 還。余問其所求,答曰:“契順惟無所求而後來惠州;若有所求,當走都下矣。”苦問不已,乃曰:“昔蔡明 遠鄱陽一校耳,顏魯公絕糧江淮之間,明遠載米以周之。魯公憐 其意,遺以尺書,天下至今知有明遠也。今契順雖無米與公,然區區萬里之勤,儻 可以援 明遠例,得數字 乎?”余欣然許之。獨愧名節之重,字畫之好,不逮 魯公,故為書淵明《歸去來辭》以遺之,庶幾 契順托此文以不朽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歸去來辭:東晉陶淵明辭賦名篇。
2、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
3、高安:縣名,在今江西省西北部。
4、各以一子自隨:指蘇軾與蘇轍各自有一個兒子追隨身邊。
5、寓:居住,寄居。
6、耗:訊息。
7、邁:即蘇軾長子。
8、當:應當,會。
9、問:詢問,問候。
10、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
11、黧(lí):黑中帶黃的顏色。
12、徑:直接。
13、蔡明遠:顏真卿抵抗安祿山時,他曾救助過顏,為此顏作《與蔡明遠書》贈之。
14、憐:愛惜。
15、儻(tǎng):倘或。
16、援:援引,引用。
17、數字:指一些蘇東坡的文字。
18、逮(dài):及。
19、庶(shù)幾:希望。
白話譯文
我被貶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貶到高安,各有一個兒子跟在身邊,其他兩個兒子分別在許昌宜興居住,隔著千山萬水,孩子們都沒有我的訊息,很是憂愁煩悶。蘇州定惠院學佛者卓契順告訴蘇邁:“你何必這么擔憂,惠州又不在天上,走過去總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親要封書信。”
紹聖三年三月二日,契順渡江越嶺,步行露宿,曾累得身體僵硬而倒在瘴氣中,蓬頭垢面,雙腳長滿繭子來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問他有什麼要求,契順回答說:“我沒有任何要求才來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應該跑到京城裡。”幾番苦苦相問,契順才說:“從前,蔡明遠只不過是鄱陽的一個校官,顏真卿在江淮間沒有糧食,明遠大老遠地載著大米去幫助魯公,魯公敬佩他的壯舉,將這件事情寫到書里,直到現在,大家都還知道明遠這個人,現在契順(我)雖然沒有米給您,也僅僅走了幾萬里,如果可以像明遠那樣,得到先生的幾個字可以嗎?”我很高興答應他。只是很慚愧,無論是名節還是字畫,我都不及魯公,所以抄寫陶淵明《歸去來辭》送給之,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契順能流芳百世。
創作背景
在蘇軾晚年,削籍投荒,59歲至66歲八次降職,由黃州、惠州而儋州,凡七年之久。其久居嶺南絕域,只有幼子蘇過相隨,與家中親人音訊隔絕,品嘗盡人間冷暖、世事無常。蘇軾感慨早年的經歷、理想、抱負有如雪泥鴻爪,一去難返。在此種心態之下,熱腸之士契順徒步萬里為蘇軾傳送家中書信,卻別無他求,這種古道俠義之行著實使蘇軾感動不已,故作此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東坡謫惠州,家屬在宜興。他的朋友錢濟明時任蘇州通判,欲為東坡長子蘇邁致家書,通過定慧寺長老守欽派卓契順去惠州打聽情況。契順是個行者,擔任寺廟守護等雜事,勇任此役,其言行當中有幾處很感動人。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說得於脆豪邁,好似《西廂記》中下書的惠明:“憑著這濟困扶危書一緘,有勇無慚。”於是“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面繭足以至惠州”。“行即到耳!”做到了實不容易。這與東坡同鄉人巢谷字元修,年近70,慨然自四川眉山徒步萬里,訪東坡、子由兄弟于海南、循州(在惠州東北)貶所,終於見到了子由,可謂後先輝映。子由驚喜說:“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欒城後集·巢谷傳》)東坡也稱他“篤於風義”。有利於他人的事,該做的便做,不計較個人得失,這就是“古道熱腸”,任何時候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契順惟無所求而後來惠州,若有所求,當走都下矣。”這又是極可貴的風格。替人家做了點事而“無所求”,且先定下了“無所求”的宗旨然後作此長途艱險之行;還添上了“若:削昕求當走都下矣”,從對面加倍申說,使東坡幾乎不好再開口。仿照金聖歎批《水滸》的筆法品題之,此契順可謂“上上人物”。
東坡對此自然很不好意思,“苦問不已”,這才得到“可以援明遠例,得數字乎”的回答。“萬里之勤”,僅需“得數字”以酬,在索要成風的世界裡,無疑會被看作是“大傻瓜”的。可契順卻不這樣想。“天下至今知有明遠也”,他認為,如果您一定要報答的話,如此便是對他最優厚的報答。東坡另有一篇《記卓契順答問》云:
蘇台定慧院淨人卓契順,不遠數千里,涉嶺海,候無恙於東坡。東坡問:“將什麼土物來?”順展兩手。坡云:“可惜許數千里空手來。”順作擔勢,緩步而去。
他本來是空手而來,也要空手回去的,本篇說的“得書徑還”,就包含這一情事。東坡卻一定要送他點東西,他只好領了這個幾張紙的“秀才人情”。但是契順回程,肚子餓了要填,鞋子破了要換,東坡窮窘,無力資助,只好寫信給他的表兄程之才(字正輔,時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巡視到惠州一帶),由契順帶去,順請“略賜照管”,打這么一個“秋風”,也是無可奈何又合情合理的事。
蔡明遠事,見顏真卿《與蔡明遠書》,其墨跡刻入《快雪堂法帖》。一個平凡的人,靠名人詩文寫入得傳不朽的事,古今多有,不過很多未被人意識到而加以點破。東坡倒曾指出了一位。杜甫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東坡說:“昔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黃四娘獨何人哉,而托此詩以不朽。”(《書子美黃四娘詩》)杜甫傳黃四娘之名出於無心,東坡傳卓契順則是有意。“有意”也並不壞,多流傳一些好人好事,足以勸世。
這裡還要探索一下東坡選擇陶淵明《歸去來辭》寫給契順的本意。蓋他久有學陶賦“歸去來”之願而未能,自忖遠謫嶺南之後,此志更難得遂,故在赴惠州的路上,舟甲無事,和《歸去來辭》原韻,用顏魯公書體寫作長卷,以“暫舒胸中結滯”(見《題陶靖節歸去來辭後》))。東坡是慕陶、學陶的,“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黃山谷·跋子瞻和陶詩),對陶的《歸去來辭》更有特殊喜愛:貶黃州時隱括為詞作《哨遍》,又作《歸去來集字》詩五律十首;貶海南時再有《和陶歸去來兮辭》一篇;平日手書此辭見《題跋》所述者亦數遍,可謂念茲在茲。於今又寫一卷以贈卓契順,使“托此文以不朽”,表示契順之名,非賴自己文字以傳,不敢與顏魯公之傳蔡明遠相比擬,而其對陶淵明t歸去來辭,之感情,也見於字裡行間了。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王振漢:全文一筆而發兩端,記事述情,采順序性結構,根據事件發展的過程,記述始末。娓娓而談,似信手拈來,隨口說出,一路純任自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