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是200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韓愈/(唐)柳宗元/(宋)歐陽修/(宋)蘇洵/(宋)蘇軾/(宋)蘇轍/(宋)王安石/(宋)曾鞏。

內容介紹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 作為主持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當時和後世的文壇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書精選八位人物的經典之作,輔以題解和白話譯文,以方便現代讀者閱讀。

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是與詩歌並峰的一種文體。而唐宋散文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中繼先秦兩漢之後的又一高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明初,朱右將他們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輯錄《文編》,僅取此八人的文章,這為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作用。此後不久,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人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本書精選八位人物的經典之作,輔以題解和白話譯文,以方便現代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韓愈(768-824)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讚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歐陽修(1007-1072)

歐陽修,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豐縣(今屬江西)號“醉翁”、“六一居士”,傑出博學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運動的卓越領導,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歐陽修宦海升沉,歷盡艱辛,但是創作卻”愈窮則愈工”。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極力反對浮靡雕琢、怪僻晦澀的“時文”,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風格,作品內涵深廣,形式多樣,語言精緻,富情韻美和音樂性。許多名篇,如《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已千古傳揚。

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人。蘇洵和他兒子蘇軾、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論和政,他繼承了《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形成自己的雄健風格,語言明暢,理反覆辨析,很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是其短處。著有《嘉佑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欒城,晚號潁濱遺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薰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宋徽宗繼位,他遇赦北歸,寓居潁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過了十二年閒適而孤獨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

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曾封荊國公,後人稱王荊公,諡文,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筆力豪悍、氣勢逼人、詞鋒犀利、議論風生,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邏輯周密、表達清晰、熔事和議論於一爐的獨特散文文體。

曾鞏(1019-1083)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屬今江西),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的曾鞏,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眾,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

作品目錄

韓愈 雜說四·馬說 雜說一·龍說 師說 原道 原毀 諱辯 爭臣論 論佛骨表 獲麟解 進學解 送窮文 與於襄陽書 與陳給事書 答李翊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藍田縣丞廳壁記 送孟東野序 送李願歸盤谷序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送石處士序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送楊少尹序 《張中丞傳》後敘 子產不毀鄉校頌 柳子厚墓志銘 祭鱷魚文 祭十二郎文 圬者王承福傳 毛穎傳 原性 原人 原鬼 答呂醫山人書 讀荀子 對禹問 《感二鳥賦》序 送區冊序 送王秀才序 伯夷頌 祭田橫墓文 柳州羅池廟碑柳宗元 封建論 駁復仇議 三戒(並序) 羆說 謫龍說 捕蛇者說 桐葉封弟辯 段太尉逸事狀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小石城山記 愚溪詩序 憎王孫文(並序) 送薛存義序 《罵屍蟲文》序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箕子碑 蝜蝂傳 梓人傳 童區寄傳 種樹郭橐駝傳 宋清傳 鈷鉧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 祭呂衡州溫文 吊屈原文 河間傳歐陽修 與高司諫書 朋黨論 縱囚論 《五代史宦者傳》論 《五代史伶官傳》序 《梅聖俞詩集》序 《釋秘演詩集》序 送楊真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醉翁亭記 豐樂亭記 相州晝錦堂記 秋聲賦 瀧岡阡表 祭石曼卿文 六一居士傳 原弊 答吳充秀才書 本論 賈誼不至公卿論 《歸田錄》自序 真州東園記 有美堂記 峴山亭記 憎蒼蠅賦 鳴蟬賦 病暑賦(和原父作) 黃夢升墓志銘蘇軾 范增論 賈誼論 晁錯論 留侯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 日喻 與謝民師推官書 上梅直講書 書黃子思詩集後 書吳道子畫後 喜雨亭記 凌虛台記 超然台記 放鶴亭記 石鐘山記 靈壁張氏園亭記 記承天寺夜遊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黠鼠賦 三槐堂銘 潮州韓文公廟碑 祭歐陽文忠公文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方山子傳 烏說 梁賈說 梁工說 答秦太虛書 墨寶堂記 墨妙亭記 蓋公堂記 李氏山房藏書記 李太白碑陰記 記游松風亭 別石塔 游沙湖 游白水書付過 灩澦堆賦並敘 錢塘勤上人詩集敘 書戴嵩畫牛 書蒲永升畫後 書游垂虹亭 書淵明飲酒詩後 書《歸去來辭》贈契順 評楊氏所藏歐蔡書 前怪石供 後怪石供 跋文與可墨竹 韓乾畫馬贊 亡妻王氏墓志銘 江瑤柱傳 葉嘉傳 萬石君羅文傳 僧圓澤傳蘇洵 六國論 管仲論 辨奸論 仲兄字文甫說 名二子說 心術 廣士 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送石昌言北使引 張益州畫像記 木假山記 強弱 審敵 上歐陽內翰第二書 上歐陽內翰第三書 上歐陽內翰第四書 上歐陽內翰第五書 極樂院造六菩薩記蘇轍 六國論 上樞密韓太尉書 黃州快哉亭記 武昌九曲亭記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孟德傳 缸硯賦(並敘) 為兄軾下獄上書 隋論 東軒記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 上人書 傷仲永 游褒禪山記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讀《史記·孟嘗君列傳》 同學一首別子固 祭歐陽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鯀說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與沮擇之書 揚州新園亭記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 墨池記 醒心亭記 越州趙公救災汜 贈黎安二生序 《戰國策》目錄序 《列女傳》目錄序 與杜相公書 禿禿記 南軒記 齊州二堂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