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北宋有名宰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小時隨叔父遷來舒州(今潛山縣)定居,後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他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則出語驚人。宋仁宗(1023-1063)慶曆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被召入京城在集賢院值班,隨又為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再以翰林院學士知開封府。母逝,假歸服喪三年,後復被召入京城,為學士兼侍讀。
嘉祐七年(1062)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分賜侍臣,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夾題八字云:“嘉祐御禮賜歐陽修。”仍於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
宋皇室議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大事也,非當面接受聖旨不可!”第二天,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么?”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後,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應提升草詔人,但因有人將他在中書召見時拒不草詔事進了讒言,疑他對已不忠,於是,置而不理,以觀後效。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內殿,升他為端明殿學士,賜他龍盤金盒,安慰他說:“從前誤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竇盡消了!”
宋神宗(1068-1085)最愛他的文采,即位後,提升他為學士承旨,專為朝庭草擬重大典章。熙寧三年(1070年),加封為參知政事(宰輔職位)。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超授銀青光祿大夫。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八年(1085年),神宗有病,他請皇太后立延安郡王為太子。太子立,是為宋哲宗。於是賜他金紫光祿大夫的爵位,封岐國公。同年五月,卒於任中,年67,謚曰文恭。
王珪自熙寧初年開始,連續為皇室起草詔書18年,並身居宰輔高職16年,兩方面時間的長久,是歷史上少見的。有人用“三旨(取旨、領旨、得旨)相公”稱呼他,說他一貫順承旨意,明哲保身。但是,在那皇帝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喜則封賞,怒則殺頭的封建社會裡,委曲求全,伺機進言,以保社稷安寧為目的,豈止王珪 一人?當官不棄學問,爵位、文章同時顯重於一世的,歷史上有幾人能出其右》史家評議也有當與失當之處。王 終究是個名人,他的歷史地位不可廢置。他親筆撰著的《宋兩朝國史》120卷、《在京諸司庫條式》130卷、《王珪集》100卷,和續著的《宋六朝會要》,都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清《四庫全書》收錄了王珪《華陽集》60卷,在《總目》中介紹說:“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又說:“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毫無愧色。謝及、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這般評價,足以顯示他文學品位之高。
詩詞正文
軒然獨到碧峰頭,萬里青霄入寸眸。
日夜松聲如雨急,古今山色與雲浮。
廢朝風物依依在,客路江波滾滾流。
漢輦已沈江樹老,天涯寂寞下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