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曲藝,是我國民間說唱藝術的統稱。有人說它起源於春秋,興盛於唐、宋。到了近代,我國曲藝已蔚為壯觀。那時侯,報刊雜誌的封面人物很多都是曲藝演員。特別是天津,由於天津人文地理環境因素,天津人那時候有許多人喜歡曲藝。
從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之後,天津就成為了京都門戶水陸要衝,有著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雜處的人文環境,於是就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徵的市民文化就當屬是曲藝了。在崔旭於清道光初年所撰《津門百詠》里,就有“戲園七處賽京城,紈絝逢場各有情,若問兒家住何處,家家門前有堂名”這樣的竹枝詞。
歷史上的天津城市建設,是以外鄉人口陸續遷入而隨之組建壯大擴展的。這些外鄉人士將各自家鄉的娛樂形式帶到了天津,促成多種聲腔曲種在天津地界的既激烈競爭,又相互借鑑吸收和多元化繁衍,這是造成天津地界曲藝活動日益繁榮的契機,也是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傑出的民間曲藝藝人的有效保證。
當時出現了小黑姑娘、林紅玉、小映霞、小嵐雲、小彩舞、孫書筠等一大批說唱藝人,活躍在舞台上,其中以劉(寶全)、白(鳳鳴)、張(曉軒)京韻大鼓三大流派最為著名,可謂享譽全國。
曲藝與天津
天津是曲藝生長和繁衍發展的沃土,更是名符其實的曲藝之鄉,天津之所以被稱做曲藝大碼頭,還因為多種的曲藝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說像天津時調、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聲、評書、單弦還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興盛和繁衍的。
曲藝在天津昌盛不衰幾度輝煌,產生過許多大師級人物。相聲界京津著名演員“八德”均成名於天津。相聲大師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鼓界大王駱玉笙,快板書大師李潤傑、天津時調大師王毓寶、京東大鼓大師董湘昆等都在曲藝界有口皆碑。
業內說法
長期以來,曲藝作為天津特有的市民文化不斷繁衍發展,融入民風,形成對曲藝綿延不斷的情愫。天津人愛曲藝,懂曲藝,天津人熱情、樂觀、開朗的性格也源於曲藝的薰染。因而,天津也成為驗證曲藝演員成色的一個重要的地方。誰都知道天津這地方最難演出,過去曲藝界有兩句話: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不管唱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聯珠快書、單弦、蓮花落,還是說相聲,藝人很多都來自北京,天津是個聚集之處。天津聚集了那么多名演員,你在天津能不能站住腳是個問題。要是在天津站不住腳,那你就甭想到江南去,因為江南邀角兒都到天津來;你要是在天津能站住腳,掛上號,那你這個演員就算行了。
久而久之,在業內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共識,演員揚名立萬,一定要到天津演出,讓天津觀眾認可。另外,天津歷史上就是臨海港口之地,得曲藝大碼頭之名,也是實至名歸的。
曲藝大家
馬三立
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測。馬三立是天津土生土長的相聲藝術大師,特點是"冷麵滑稽"、"外松內緊",本色、樸實、自然,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在聊天、耳語般的親切交談中,不露聲色地進入他所諷刺的人物中去。馬三立的藝術感染力來源於語言滋味取勝,而絕無輕佻嬉戲。內容上善於刻劃小市民的形象,藝術手法和美學趣味以"自嘲"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侯寶林
侯派相聲的創始人是侯寶林,天津人,因家境貧寒,四歲被舅舅送到北京侯家,改隨養父姓。12歲時開始學藝,先是學京劇,後來由於對相聲的酷愛,改學了相聲。
侯寶林是一位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相聲大師。他的相聲語言清新、流暢,格調高雅。是相聲中的"陽春白雪"。颱風瀟灑、漂亮。侯式相聲的特點"以唱功見長"。“我這個演員是天津培養起來的!”這是侯寶林晚年常說的一句話。侯寶林在回顧自己50年的舞台生涯,和新舊社會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時曾說:。侯寶林說:“我在天津5年,從開場第六到說“大軸”,從無名到有名,是我藝術上逐漸成長的過程。我這個演員,就是在天津露頭角的。在天津我混出了個好名聲。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每到天津,總要想起當初我在天津的賣藝生涯,我對天津是有深厚感情的。
劉寶瑞
劉寶瑞先生(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國相聲第六代演員,師從相聲大王張壽臣老先生。是中國相聲史上與侯寶林,馬三立並稱的三位相聲大師之一。
劉先生的代表作有:《連升三級》《假行家》《珍珠翡翠白玉湯》《鬥法》《官場斗》《謝學士》等等,其中《連升三級》更是入選了國中語文教材。
駱玉笙
駱玉笙是天津乃至全國曲藝舞台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師級藝術家。曾用藝名“小彩舞”、“筱彩舞”,中國當代著名曲藝大師、鼓曲界泰斗、京韻大鼓“駱派”藝術的創始人,有“金嗓鼓王”的美譽。駱玉笙7歲開始學京劇,9歲拜蘇煥亭為師,1926年登台演出,1931年改唱京韻大鼓, 1939年首次在北京登台演出京韻大鼓。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1986年被聘為中國北方曲藝學校藝術指導,1994年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代表作有《劍閣聞鈴》、《俞伯牙摔琴》、《紅梅閣》等。駱玉笙她在70餘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採眾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並且獨領風騷達半個多世紀。
駱玉笙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天津市文聯副主席;她爐火純青的藝術,在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獨占一席,被中國人民和海外炎黃子孫譽為“國寶”。
李潤傑
李潤傑是著名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曲藝作家、曲藝改革家,李派快板創始人。 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中國曲協常務理事、天津曲協理事。他在數來寶、快板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了山東快書、西河大鼓等曲藝品種的優長,創造了“快板書”這一嶄新的藝術形式,而且很快流傳全國,成為一個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新曲種。
李潤傑的表演吐字清晰有力,聲音厚實洪亮,語言樸實流暢,韻調起伏自然,表情、身段、神態簡練典型,氣勢恢弘,大氣磅礴。他以高超而精湛的表演藝術功力和多年的舞台實踐,使他的演唱達到了平、爆、脆、美的高度完美的藝術境界。作為曲藝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來自於生活。其中《劫刑車》是李派快板的代表曲目,它很好的把教育性和娛樂性融合到一起,在講述雙槍老太婆劫刑車的革命歷史故事的同時很好的把幽默元素融入其中,1962年有實況版錄音存世,現場效果火爆異常。
王毓寶
王毓寶,著名天津時調錶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採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並形成了自己質樸、爽朗、甜潤的風格。她既唱新節目,又改編傳統劇目。代表節目:傳統的有《放風箏》、《踢毽》、《七月七》和《拷紅》等;現代的有《翻江倒海》、《軍民魚水情》和《夢回神洲》等。
一提起天津時調,人們自然就會想到王毓寶,20世紀70年代,她的一曲《軍民魚水情》紅遍了大江南北,一時竟出現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傳唱“紅旗飄飄,歌聲陣陣”的盛況。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才知道了天津時調,也認識了王毓寶。
董湘昆
董湘昆,京東大鼓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湘昆1954年拜京東大鼓名家劉文斌為師,在繼承老一輩藝人的唱腔和表演風格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了京東大鼓藝術,使其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形成了董派京東大鼓,使這一曲種家喻戶曉。他的演唱樸實真摯,剛健穩重,充分表現了京東大鼓淳樸健康、豪放爽朗、頓挫分明、抑揚有度的藝術特點。其代表作品有《模範孫桂珍》《白雪紅心》《送女上大學》等。
董湘昆德藝雙馨,曾獲得人民藝術家等多項光榮稱號。從藝多年來,特別是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後,他身體力行,積極參與京東大鼓這一曲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他不顧年老體弱,始終活躍在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和活動中,他先後收徒六十餘人,為京東大鼓藝術的發展注入了生機。2012年以其突出的貢獻,獲得首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曲藝品種
天津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板、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評書、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