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暮歸霜黃碧梧白鶴棲⑴,城上擊柝復烏啼⑵。
客子入門月皎皎⑶,誰家搗練風淒淒⑷。
南渡桂水闕舟楫⑸,北歸秦川多鼓鼙⑹。
年過半百不稱意⑺,明日看雲還杖藜⑻。
作品注釋
⑴“黃”字在此用作動詞:霜使原來的碧梧變黃。梧,梧桐。清初申涵光:黃碧白三字,看他安插頓挫之妙。此句描寫了白鶴棲息於梧桐樹上,這是常見的古人誤解。其實,鶴為水鳥,並不上樹。⑵柝(音tuò拓),擊柝即打更。烏,烏鴉。
⑶客子:杜甫自謂。入門月皎皎,點題“暮歸”。
⑷搗:搗洗。練:白絹、白綢。搗白練是為了秋天裁製冬衣(又稱寒衣),因為古代絲織品需要經過捶搗以後才能製衣。搗洗白練,是為了使白練上面的線頭、附著物與“練”脫離,更光滑,更柔軟。
⑸桂水:今連江,一說為灕江,均在廣西。但杜甫並沒有去廣西的意願。這裡桂水應指湘水。朱鶴齡註:灕水與湘水,同出於今桂林府與安縣海陽山,漓南流而湘北流,灕水又名桂水。公時未嘗至桂林,而此又言“飄颻桂水游”(《詠懷二首·其二》),他詩又雲“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千秋節有感二首·其二》),蓋湘水自臨桂而來,亦得稱桂水也。闕:缺。闕舟楫,並不是沒有船,而是說沒有僱船的錢,即缺舟楫之資。
⑹秦川,古地區名。今陝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一帶。這裡指長安。鼙(音pí皮),一種軍用小鼓。鼓鼙,語出《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將帥之臣”。在唐詩之中常用來比喻戰爭。這裡的鼓鼙可能是指當年吐蕃入侵。五六句,是說既無法南下,也不能北上。
⑺不稱意:不如意。
⑻杖:拄(杖)。藜:用藜莖製成的手杖。看云:有希望能像雲一樣,自由地飄浮,重回故鄉的含義在內。清朝范廷謀《杜詩宜解》:瞻雲望故鄉,人情最屬無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況還是杖藜,還是看雲,到底無稱意事,無北歸時。一‘還’字,有無限惆悵,無限曲折。朱瀚《杜詩解意》:玩“還”字,則知此日亦是杖藜看雲歸也。末兩句頗似李白的著名七古“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般認為李白該詩作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秋,距杜甫此時已經有十幾年了,所以杜甫有可能讀到過李白這首詩。
作品鑑賞
這首《暮歸》,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悽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img/e/55d/nBnauM3XwUjM0kjM2ETMx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xE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