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默知識

暗默知識

暗默知識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技術維度,包括:非正式和難以準確描述的,體現在“秘訣”這個詞上的技能或技藝。第二部分是認知維度,由心理圖式、心智模型、信念和知覺構成,這些內容往往融會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東西。暗默知識的認知層面反映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意象(是什麼)和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應該是什麼)。雖然將它們表述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這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式卻影響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方式。

基本特點

暗默知識源自個人的親身體驗,是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我們常說的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都屬於暗默知識的範疇。是指一種憑主觀和直覺本質所獲得的,難於以任何系統化或邏輯的方式進行處理或傳輸科學認知、原則或技術原理。

暗默知識具有三個特點:

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暗默知識的獲得總是與特殊的問題或任務情景聯繫在一起,是對某種特殊問題或任務情景的一種直覺綜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邏輯性”,它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進行明確的邏輯論證與說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顯性的常規組織形式加以傳遞。它是一種或許連知識主體自身都未必能夠清晰表達的知識,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規的教學組織形式中充分地傳遞。

理論背景

暗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是由英國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書首次提出的概念,通常也被譯作“隱性知識”、“緘默知識”、“默會知識”、“暗默知”等等。他將人類通過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區分為“內隱”和“外顯”兩種形式。外顯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用運用言語、文字或符號的方式加以表達的知識,而內隱的暗默知識則用來指那些無法言傳或不清楚的一類知識。波拉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認識論命題——“我們所認識的多於我們所能告訴的”。

學習途徑

暗默知識的學習需要在生活中經過“試與誤”的途徑。哈佛大學的萊維特教授曾經指出:“最寶貴的知識既無法傳授,也無法進行傳遞。最有效的學習來自直接的經驗。兒童學習吃飯、走路和說話都是通過試與誤的過程,他們是通過身體而不僅僅是通過大腦來學習的。所以,暗默知識的教育必須包含親歷親為的挫折教育。與暗默知識相對應的學習是感受性學習。只能意會的知識往往隱含於社會、生活實踐之中,無法形成象書本一樣的格式化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活動或具體案例分析在感受中習得。與感受性學習相對應的是體驗性教學。

轉換原理

暗默知識(tacitknowledge)是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它源自個人的親身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即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都屬於暗默知識的範疇。而在獲得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暗默知識方面,由於需要人際間的互動,合作意願、共有經歷、默契配合等“軟條件”便成為有效交流的要素。

人們一旦認識到暗默知識的重要意義,就會開始以全新的方式對創新進行思考。僅僅將許多數據和信息放在一起是不夠的。創新是高度個人化的個人和組織自我更新的過程。在這個方面,新知識的創造既是關於理念的,也是關於理想的。這就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精髓是根據具體理想或願景來重新創造一個世界。創造新知識實際上就意味著在個體和組織自我更新的連續過程里對企業及其所有成員進行重新創造。這不是少數精英——研究與開發、戰略規劃或行銷部門的專才的責任,而是組織所有成員的分內之事。知識創造才是持續創新的真正源泉。既然個體所蘊藏的暗默知識是新知識的重要來源,那么組織學習的重要內容應該是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動員必要的資源讓組織成員彼此共享個人知識、分享經驗、交流實踐心得體會,或稱經驗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