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歷史
景陽崗遺址發現於1973年,1979年聊城地區博物館曾作試掘。
1994年因工地建設發現夯築遺蹟,聊城地區文化局文物研究室進行調查、鑽探,發現遺址為一龍山文化城址。
1994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城址再次進行鑽探及試掘。
1995年秋及1996年春季,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地區文物研究室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試掘。多次鑽探、試掘基本搞清了城址的範圍、面積、城牆的寬度及結構,在黃河流域目前已發現的龍山城址中,景陽崗遺址是規模最大的一座。
遺址規模
景陽崗遺址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南距黃河約4公里。遺址所在地原為一沙崗,沙崗中部高出周圍地面約10餘米,60年代後由於挖沙,沙崗被基本夷平。城址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長約1150、寬300米。包括城牆在內,總面積38萬平方米。由於地下水位較高,是否有城壕尚不清楚。城牆頂部寬10.5-12.5米、下部寬19-20.5米、殘高2-3米。在城內發現大、小台基2座。大台基位於城址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方向與城牆一致。南北長約520、兩端寬175米,面積9萬餘平方米。
現存部分高出周圍地面約2-25米。據推測,大台基系利用原自然沙丘,在其上部經加工而成。小台基位於大台基北面,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在1萬平方米以上。有人工堆築跡象。所見夯土夯層分明,夯窩清晰,夯土堅實,厚5-10厘米。夯窩為圓形圜底,直徑3-7厘米,深1厘米以上,以單棍夯為主,有的地方可見似用鵝卵石夯築的痕跡,夯窩直徑約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