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國小

景行國小

景行國小創建於1907年,歷經百年。今天的景行國小是一座“二校一體”的現代化學校。現有校本部、總部(原東校)、潭中校區、柳東校區、河東校區。校本部坐落在景行路6號,學校占地17畝(含蓮塘分校),總校園位於柳州市河東開發新區內,占地132畝,兩校建築面積共44745.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22.12平方米,綠化占地29346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1.07%。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景行國小 景行國小

校園教學設施先進,環境優美。全新的教學樓、現代教育信息中心,綜合體育館、游泳館、藝術館、達標的籃、排、足球場、塑膠田徑場,公寓、餐廳等,設計一流,雄偉壯觀。2007年有6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614人,教職工183人,其中本科學歷38人,大專學歷125人,國小高級教師86人,占教師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中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1人,國家級培訓的骨幹教師2人,自治區A類教師1人,市級B類教師8人。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辦學理念,潛心於國小基礎課程改革,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2002年,中央電視台十台《走進新課程》第6集、第29集介紹了我校新課改的成果。學校重視儀器室、實驗室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學校數學、自然儀器、圖、音、體、衛生、勞技器材、生均圖書的配備均達到《廣西基礎教育技術裝備工作手冊》的要求,在廣西“普實”驗收中取得99分的好成績,是自治區獲分最高的單位。

學校先後獲全國、自治區、市教育科研獎九項。韋昌敏老師為主編的國小教科書《寫字》是建國以來廣西首部通過國家審定的中國小教材。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三優工程”實驗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教育學會中國小管理分會先進單位;自治區教育科研先進單位;自治區綠色學校;自治區德育、藝術教育、科技活動等先進單位;柳州市先進單位、文明標兵單位,柳州市首批示範國小等多項榮譽。

歷史沿革

滔滔柳江水,綿綿故土情。2007年,當柳州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顯示著千年古邑的現代風采,曾哺育千萬龍城兒女的老校——柳州市景行國小卻在收穫的季節迎來了自己的百年華誕。

一百年,歷史的長河不過是浪花一朵,學校的發展卻幾經波折。翻開泛黃的史料,我們在1993年出版的《柳州市教育志》中覓到景行的淵源——“光緒三十三年(1907),馬平知縣奉命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國小堂(即景行路國小前身)”(《柳州市教育志》第22頁)

民國成立後,馬邑兩等國小堂改稱 “馬平縣立樂群國小校”,以後專辦高小,又多次改名為“馬平縣立第一高級國小校”,“馬平縣城區第一高等國小校”。抗戰前,國家教育部派次長(即副部長)和廣西教育廳及柳江縣政府等有關領導到該校視察,對該校的教學管理津津稱道,學校被易名為“模範國小”。抗戰期間,學校又先後易名為“柳江縣立實驗國小”,“城中鎮中心國小校”;抗戰勝利後,又改名為“柳西鎮一小”,解放初改名為“柳州市第四國小”。1952年,柳州市第四國小與柳州市第二國小合併,四小為分部,二小為本部。合併後的國小定名“柳州市第二國小”。

說起與四小合併的第二國小,原名克強國小,是1930年由湖廣會館出資創辦的私立國小。學校初名“楚材國小”,1946年,為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湖廣人黃克強,易名為“克強國小”。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學校校舍增加,規模不斷擴大。與四校合併後,已發展到教學班三十六個,學生一千多人。

1956年,柳州市第二國小以所處的街道易名為景行路國小。1966年秋,“文革”運動開始,學校被易名為永紅國小,一九七八年恢復柳州市景行路國小的稱號。

當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景行國小也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勃勃生機。1998年秋,根據柳政辦函(1998)16號檔案精神,將原柳州市蓮塘路國小併入景行路國小,原柳州市蓮塘路國小的校址歸景行路國小使用。景行路國小接收了原柳州市蓮塘路國小的學區、學生以及大多數的在職教和所有的退休老師。2003年,柳州市政府決定在高新開發區新建景行國小東校園,並將柳州市景行路國小更名為柳州市景行國小。2005年8月31日,景行國小東校園落成,由城中區政府主持舉行了景行國小東校園啟用儀式暨開學典禮。

穿過歲月的風雨,我們沿著老校的歷史回溯一百年滄桑記憶。光陰的大門徐徐拉開,向我們展現著一百年文化的沉積;向我們述說著一百年師德的傳遞。

建校之初,作為柳州市最早開辦的一所公立國小,馬邑兩等國小堂的校長由知縣和教育主管官任命。當時學校的課程包括國文,經學,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修身……學制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由此可見,當時的馬邑兩等國小堂深受西方先進教育體制的影響,又適當保留了我國傳統經學科目。民國以後,校名更替頻繁,但學校的先進教學管理理念始終如一。當時,學校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教育局每年舉行一次教學競賽,均奪第一名。

動盪的年代,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充滿艱辛與疲憊,然而學校的教師們卻憑著一腔熱誠,一身辛勞,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使越來越多的龍城學子接收到先進文化知識的洗禮。映山街的老住戶依稀還記得老前輩常談起國小堂里教師們忙碌的身影;曾經的學子更不會忘記老師宿舍的點點燭光。這黑夜裡跳躍的火苗曾照亮了多少孩子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

然而,人們並不了解,在這些穿著樸素,舉止儒雅的教師們中間,有不少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一邊以一個教師的高尚和正直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先進文化思想的青少年;一邊以一名鬥士的無畏與忠誠書寫著對祖國人民的熱愛。

李泮園是“克強國小”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該校的第一任校長。1924年,領導“湖南起義”的他被國民反動派通緝,轉移到柳州,隱蔽在“湖廣會館”。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沒有澆滅這位共產主義衛士的火熱激情;戰友的相繼犧牲更堅定他為革命培養接班人的偉大心愿。他一手創建的學校,不僅使景行路上又多了一片琅琅書聲,更使革命的火種在龍城學子們心中悄悄蔓延。據《柳州市教育志》記載,在柳州解放時,克強國小已成為地下黨和黨領導的民眾組織活動與工作的據點之一。

解放前,在柳西鎮一小的地下黨有:李庚承、李鉉、李品茜、龍家盛、伍能鳴和柳師畢業後分配到本校實習的教師韋榮章、莫若璧等七位,在克強國小的地下黨員有:李泮園、蔣玉昆、白芝靈、百英峻四位。他們利用自己的教師身份在學生中間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各種英勇的鬥爭。

那時的國小教師工資很低,每月僅有一百二十斤大米,生活很艱苦。可每當革命同志路經柳州多在學校隱蔽,學校的地下黨員都竭盡全力支持。一九四七年,省城工委書記陳楓奉命去香港缺少路費,學校地下黨員李庚承和李鉉賣學米十擔幫助解決。為解放柳州,地下黨員李鉉在無法進入紅廟某軍用醫藥倉庫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巧妙地通過該庫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摸清了該軍用醫藥倉庫的人員和物資情況,出色地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任務。蔣玉昆在親人的幫助下摸清了戒備森嚴的國民黨柳州空軍機場內的崗哨,兵力布置,軍火倉庫,電台等位置情況並繪製成平面圖送交黨組織。

在這些黨員教師的影響下,學校的青年學生也紛紛走上革命道路。早在1919年,馬邑兩等國小就和其他幾個學校組織了柳江道學生救國聯合會,舉行遊行示威,通電北京學生,支持當時的五四運動。而克強國小在柳州解放前就成立了“愛國民主青年會”,配合地下黨組織完成了許多革命工作。

時光如梭,當年的革命戰士,優秀教師紛紛奔赴更重要的工作崗位,老一輩盡心盡責的治學之風和高尚敬業的師德模範卻長留校園,成為後來人繼承和發揚的景行精神。

五六十年代,景行路國小的教師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了教學改革。他們廢除了舊社會的各種教材,汲取老解放區的教學經驗,全面學習蘇聯的教育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五個教學原則,即直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積極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那時,學校領導常深入教學第一線,備課、研究、聽課、評課,切實把好教學質量關。各年級各教研組每學期都進行“實驗課”,“輪流課”活動,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幾年的民眾性的教研活動,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全市的公開課多由景行國小承擔。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連年列全市前茅,服務區外的適齡兒童紛紛要求到本校讀書。

雖然,十年動亂讓老師們的一腔心血付之東流——優秀教師遭到迫害,教學研究成果被無端否定。但是,崢嶸時光抹不去教師們心中無悔的理想。

70年代末,學校剛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就展開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多項探索研究。進入八十年代,學校被定為柳州市和自治區實驗學校。學校領導提出了“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大膽進行多項教學改革。語文、數學、體育、寫字……各學科執教老師紛紛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學科特點展開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研究。在全體教師的努力下,教學質量逐年回升。自1981年以來,國小升中學統考中,景行國小連續七年取得全市最優異的成績。升學率都達99-100%。

同時,濃郁的教研之風帶來了一系列的教學研究成果,一大批青年教師也在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迅速成長起來。各類教學競賽喜訊頻傳,景行再度以實力在龍城百姓間展現了名校風采。

九十年代起,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各課教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研究方向。在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師責任之下,各科老師廢寢忘食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探究更為有效的教學實踐舉措,促使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高。

教師素質的整體提高,學生各項技能獲得肯定使學校的聲譽一步步提升。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全國目標管理試驗先進單位,全國體衛管理實驗先進單位,全國中國小管理學會先進單位,廣西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廣西素質教育先進單位,廣西科技教育先進單位,廣西綠化美化校園,全國字理識字實驗先進單位,優秀班主任建設實驗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在柳州老百姓中有“小清華”的美譽。

發展概況

今天的景行國小已發展成一校兩址的規模。位於柳東新區的景行東校園占地150多畝,似一幅多彩的立體圖畫挺立於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之上。一片片綠樹鮮花,一陣陣朗朗書聲,一座座教室場館,展示著百年老校的時代風貌,承載著景行教師的殷殷期望。漫步校園,那如詩如畫的建築景致,意蘊豐富的標示格訓,瀰漫於各個角落的人文氣息向我們展現了一座極具淳厚校風,樸實教風,濃郁學風的現代名校的高雅氣質。走進學校展廳,那一樽樽獎盃,一面面錦旗又向我們訴說著一代代景行人不懈的努力,無悔的追求。這裡擁有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自然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等多間專用教室,擁有標準的綜合體育館,游泳館,藝術館,籃、排、足球場,塑膠田徑場,公寓,餐廳等,設計一流,雄偉壯觀。校園裡的智慧型廣播、程控電話、閉路電視、電腦辦公網路等系統設施,構成了完備的教學網路和體系,初步實現了教學和管理手段現代化。

面對“區內最大規模的國小”稱號,景行人卻從未滿足。他們在把目光投向更高更遠,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融入新時代的發展和追求之中。學校提出了“創規範特色學校,育合格特長學生”的辦學策略,把“高山景行”作為每一個景行師生的人生哲理。為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接班人,景行的領導者殫精竭慮,思索著具有實效的管理策略。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將管理制度細化到一天,一節課;為了幫助學生進步,學校將工作要求落實到每個學科,每次作業。而教師們在學校領導的指導帶領下,為了學生夜以繼日地工作,用行動實踐著“博學啟迪智慧,博愛滋潤心靈”這無悔的誓言。他們用知識和智慧、心血和汗水托起了明天的太陽;用無私的情懷、生命的光與熱,把人民教師這個名字抒寫得絢麗光彩。

說不盡為了學校發展,管理者的用心良苦;話不完為了孩子幸福,為教者的潛心鑽研。只知道近幾年,老師們擬寫的實驗方案、論文、課案、案例獲獎或發表的有800多篇,其中國家級400多篇。上比賽課榮獲國家級獎的多達28節。教師專著25本。 30多位教師積極參與自治區、國家級《國小語文綜合素質訓練》、《國小綜合實踐活動》等書籍的編寫,並由知識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等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教育界好評。只知道近幾年,學校的合唱隊、舞蹈隊、器樂隊在各級比賽場連連奪魁,首都北京也留下景行的光芒。機器人比賽,學校的名字威震蘇杭,小選手衝出亞洲,要去美國拿獎。各類體育賽事爭金奪銀,領獎台上從不缺景行的運動小健將……

悠悠歲月,百年景行。景行以它的滄桑述說著無數教育者無悔的青春,無怨的執著;景行人以他們的心血汗水書寫著景行五彩華。那代代相傳的師道典範,鑄就了景行一個世紀的輝煌。

學校宗旨

學風:勤學好問,自主創新。

校風:崇德尚美,追求卓越。

校訓:高山景行,學子如斯。

教風:博愛滋潤心靈,博學啟迪智慧。

辦學理念

1讓孩子們的明天賽過今天。

2做德才兼備之師,育合格特長之生,創規範特色之校。

學校特色:1.美術之友 2.健體美型 3.OK樂團 4.體育沙龍 5.科技研發組 6.陶藝工作室 7.經典美文誦讀8勞技課9家長開放日 10好爸爸好媽媽進課堂 11零作業日 12特色開筆禮13景行夢想秀 14幸福五小卡

學校領導

校長:韋莉

韋莉,柳州市景行國小校長,自治區“特級教師”、國小中的中學高級教師、廣西國小數學協會常務理事、柳州市國小校長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柳州市教育科研理事會副理事長、柳州市教育科研帶頭人。
她是“國家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廣西“ 21 世紀園丁工程”首批百名 A 類培養對象。先後榮獲全國“信息技術管理創新校長”、全國“目標管理優秀校長”、柳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柳州市勞動模範、柳州市“十佳青年教師”、 “教學能手”、 “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市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實驗報告、教案獲各級各類獎勵。
她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紮實的專業知識,在 30 年的教學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求趣、求實、求活”的教學風格。多次在自治區、柳州市上比賽課、示範課,均獲獎和受到專家、同行的好評。兩次參加研究指導的廣西參賽課獲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作為一名科研型校長,她先後主持和參與國家級、自治區級、柳州市級的科研課題實驗八項,並親自撰寫總課題組的實驗研究方案、計畫、結題報告,這些課題均獲結題和獎勵,成果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