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至清末民初,景忠山已有山腳署院、四帥殿,一、二、三道茶棚,靈官殿、朝仙門、望海樓、南天門、碧霞元君殿、三忠祠,東山玉皇廟、鬼王廟,西山舍利塔群等近百座建築。這些建築,為1872級台階台階所串聯,錯落山間,蔚為壯觀。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景忠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撥款修繕碧霞元君殿及其附屬建築。1960年前後,由於年久失修,山腰兩道茶棚和峰頂東側古寺廟相繼自然傾塌。“文革”期間,峰頂寺院、僧舍和山腳四帥殿、頭道茶棚等先後被毀。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大地震,除碧霞元君殿外,景忠山上的古建築損毀殆盡。
景觀

景忠山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山上野生植物資源多達80餘種,森林覆蓋率為98%,樹種以松樹為最,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鳥類20餘種。這裡,初春山花爛漫,盛夏綠林成蔭,深秋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於懸岩峭壁之上,造型獨特;條條峽谷,險峻幽深;塊塊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崢嶸,峽谷清幽,雲霧飄渺,當年康熙皇帝登臨此山後,有感而發,御筆題下“靈山秀色”。
景忠山自然風景優美,蒼松蔽日,峽谷清幽,時而霧截山腰,時而霧落峰頭,時而霞光盡染。1872級台階,似雲梯、彩練,由峰巔直瀉山底,氣勢壯觀。山間奇石、仙洞、幽谷遍布,登高臨攀,猶若天上人間,不愧為“京東第一名岫”。山上野生植物資源多達80餘種,森林覆蓋率為98%,樹種以松樹為最,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鳥類20餘種。這裡,初春山花爛漫,盛夏綠林成蔭,深秋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一年四季皆是景!株株古松立於懸岩峭壁之上,造型獨特;條條峽谷,險峻幽深;塊塊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此山危岩崢嶸,峽谷清幽,雲霧飄渺,當年康熙皇帝登臨此山後,有感而發,御筆題下“靈山秀色”、“天下名山”。
景忠山不僅歷史悠久、廟宇眾多,其自然風光也以峭拔綺麗名聞遐邇。那高聳的危崖、蔽日的蒼松、飄渺的霧嵐、幽僻的岩洞,似天然的詩篇,流淌的畫卷,充滿了美麗與神奇。《重修景忠山功德碑序》曾這樣寫道:“……試言其形勢,奇石突起,怪樹游龍,幽洞常滴,險壑萬丈,非不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此猶尋常景色。若其變幻恍惚,忽深於染,忽淨於洗,或霧截山腰,或霞橫樹梢,或淡煙隱隱,搖盪晴暉,或嵐氣浮浮,掩映曙色,日照之而成紫,月臨之而生白,風吹之而聲吼,雨灑之而潤寒,插天掛漢,龍虎肖形。至於白雲飄渺,若抱樹而流,攜石而走,勢與醉石共懸,澤同瀑布爭瀉,散則如蝶,結則張幔,千態萬狀,巧繪之士未能描其萬一也……”
從宗教門類來看,景忠山融儒、釋、道三教於一山,因此歷來香火極盛。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這裡都將舉行規模盛大的傳統廟會,屆時香客雲集,熱鬧非凡,各種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廟會期間,津、唐、承、內蒙等地遊客蜂擁而至,各路商賈雲集,香客如潮,歌舞、評劇、馬戲、皮影、花會等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們或是出於對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聖地的崇拜,或是民間文化活動吸引,一年兩次廟會期間遊人可突破10萬。
景忠山自1992年開放以來,先後投資1200萬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景區設施日趨完善,客源不斷擴大,到目前接待國內外遊客130萬人次,2003年,景忠山被評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