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壽雲道

景壽雲道

景壽雲道為古時候景寧到福建壽寧的主要道路,由於整條古道都穿梭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峻岭之中,故古人給它取了個很有意境的名字——景壽雲道,線路為景寧楓林口—東車—雲中大漈—小佐—浮亭崗—雁溪—上標—壽寧。

人文歷史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景壽雲道不僅有著充滿詩意的名字,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山區人民的勤勞與勇敢。在這條承載著極其深厚地文化底蘊古道上,留下的是先民們遷徙的千年足跡。
時間回溯到北宋慶曆八年,景壽雲道所在的大漈盆地還是一片被稱為西澤的高山沼澤。梅氏祖先在東邊一個叫趙坪的小山村和山民們一起開渠排水,築岸墾田,開墾建設了西岸等大漈村落。而後的一千年中,從雲和遷來的梅氏後代便在這裡宛如桃源般的大漈村生息繁衍。

景壽雲道景壽雲道

古人訓,百德孝為先。在大漈村,孝道更是祖祖輩輩在教育下代人時,最為注重的。大漈村裡有座古寺,名為時思寺,這座始建於公元1140年的寺廟是難得的集道、儒、佛三教一體的寺廟。雖然現在時思寺只留下了基本的建築結構,但那裡的一木一瓦都承載了說不盡的歷史故事。
“時思”兩字是由宋高宗趙構所賜,意為時時思念自己的祖輩。據說古時有位名叫梅元屓的村人,6歲時祖父去世,而後為祖父守孝三年,故事傳到宋高宗耳里,高宗深受感動,賜封梅元屓為“孝童”,並將當年元屓守墓時住的草廬修建為“時思院”,到了明朝宣德年間,改為了“時思寺”。
整個寺院由山門、心經鐘樓、大殿寶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古建築組成,由於時思寺與梅氏宗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於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一定價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雙古柏相映照的還有一株千年古樹,這就是人稱的“大柳杉王”了,它位於時思寺門口左側。據浙江省林業廳專家測定,柳杉王胸徑4.7米,高47米,樹齡達1000餘年。觀樹狀,如古石雕,極副滄桑感,粗大樹徑,已不是完整的軀體。現在留下的,大約只有原高的二分之一,據說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雷電霹擊,攔肢斬斷樹頂。現今左右兩側伸出的枝膀,依然粗大、茂盛;中間的主幹自底而上,半邊枯成峭壁。它給人以千瘡百孔,蒼老昂勁的感覺。樹底有大小二洞,躬腰鑽入樹心,中間寬敞而平坦如整,可容二十餘人。抬頭仰視,洞天見行雲,四周如陡壁,人仿佛置於井底。
景壽雲道景壽雲道

特色
 大山深處的古村落
信奉“一切始於教育”古訓
景壽雲道為古時候景寧到福建壽寧的主要道路,由於整條古道都穿梭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峻岭之中,故古人給它取了個很有意境的名字——景壽雲道,線路為景寧楓林口—東車—雲中大漈—小佐—浮亭崗—雁溪—上標—壽寧,而從大漈通往福建壽寧另還有兩條古道線路。
在這條古道上,大漈久負盛名,它是景寧的一個山區鄉,以古寺廟、古廊橋、古杉木名聞遐邇。
在大漈村中,農戶以梅姓為主,據說他們是北宋慶曆八年(1045)從雲和遷來,當時大漈盆地還是一片高山沼澤,稱為西澤。梅氏祖先在東邊一個叫趙坪的小山村和山民們一起開渠排水,築岸墾田,開墾建設了西岸等大漈村落。景壽雲道就曾留下先民們遷徙的千年足跡。
大漈雖只是個村,但這裡自古以來非常注重教育,還有一句這方面的古訓——一切始於教育。因此這裡人才輩出,宋明清年代,大漈村就有九位進士、二十三位舉人,至今還流傳著“一家八龍”、“入門三進士”、“一朝十八把雨傘”的美談。
這棵千年古樹裡面能容納數十人。
古寺古樹古橋
每個背後都故事多多

行走在高山上的大漈鄉,古廊橋、古宗祠、古杉木、古民居,會讓你感覺到在歲月的長河中,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一串串動人故事。
時思寺,位於村南端白象山腳下,始創於宋紹興十年。據說大漈村人梅元屓6歲時,祖父去世,隨父日夜守護墳墓,令鄉人非常感動。府縣上報朝廷,皇帝嘉獎其為“孝童”,並在他守墓處建造了時思院。明洪武間劉基曾題寫“時思道場”四字匾額掛于山門。
整個寺院由山門、心經鐘樓、大殿寶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古建築組成,由於時思寺與梅氏宗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於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一定價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旁還有一株千年古樹,就是人稱的“大柳杉王”了,據浙江省林業廳專家測定,這株柳杉王胸徑4.7米,高47米,樹齡達1000餘年。樹底有大小二洞,躬腰鑽入樹心,中間寬敞而平坦如整,可容二十餘人。
從村頭至村尾,共有八座橋,其中要數胡橋和護關橋最具歷史和特色了。胡橋位於村中,建於清代,系單層木結構廊屋橋,寬20餘米,內置一個10餘平米大小的戲台,以前有戲班來,都在這裡演出,現如今成了村民聚集聊天的好地方。護關橋位於村尾,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三層三檐雙孔木構伸臂廊屋橋。置身樓上,田園村落,青山綠水,盡收眼底。
另外還有雪花漈這一天然奇觀,所有的一切定會讓人留連忘返。
在景寧縣城南部,有一座山,叫做上山頭,又名最上山,海拔1689.1米。據《景寧縣誌》載:“最上山為景寧眾山之祖,陟其巔,遠報數百里,川源風物,均盡指數。”
站在上山頭之顛,觀乎周圍,灌木如海,鬱鬱蔥蔥。每至仲春時節,千頃杜鵑,如虹似霞。聆聽叢中,百鳥呢噥。沿山麓東下,則是集奇石、異樹、珍禽、妙水之大成的“九重漈”風景區。極目南望,上標水庫有如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萬山眾嶺之中,真有如當年孔老夫子登泰山“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大漈,久負盛名,自唐始,即有居民,大漈名勝風景旅遊區座落於海拔1010米的高山盆地中,素有“雲中桃源”之譽,分別由“時思寺”、“雪花際”、“柳杉王”等景點組成。建於宋朝紹興十年的“時思寺”完整地保存了宋元時代古建築的風貌,系一規模較大的漢式布局古剎建築群,有明洪武元年誠意伯劉基書額“時思道場”。“銀河倒瀉白雲端,電掣雷轟雪滾團”是對峭崖壁立、飛瀑似雪,寓秀麗於杜絕中的。“雪花際”,這一天然奇觀的描寫。這裡還有1500年樹齡被專家鑑定為我國大柳杉之最的“柳杉王”,該樹高47米,胸經達4.7米。
進入大漈腹地,欣見一條小溪自北朝南穿村而過,流水潺潺,清澈見底,稱為鶴水。水中鯉魚成群,嬉遊上下。
從村頭至村尾,共有八座橋,其中要數胡橋和護關橋最具歷史和特色了。胡橋位於村中,建於清代,系單層木結構廊屋橋,寬20餘米,內置一個10餘平米大小的戲台,過去時日,有戲班前來,則在此演出,熱鬧非凡;現如今成了村民聚集聊天的好地方。護關橋位於村尾,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三層三檐雙孔木構伸臂廊屋橋,全長27米,寬7.1米,廊屋9間,部分構件雕刻花卉、捲雲紋飾。置身樓上,田園村落,青山綠水,盡收眼底。西望百十米處,則有流水倚峭石而成的“龍舌戲珠”和水底巨石如馬的“石馬潛渡”二景,它們與時思寺毗鄰。其景其情,令人心曠神怡。
時思寺,位於村南端白象山腳下,始創於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據說大漈村人梅元屓6歲時,祖父去世,日夜守護墳墓,孝思備至。父感動,遂築庵墓旁,訓以詩禮。府縣奏聞於朝,高宗皇帝下部擬議,孝為立國之本,遂賜束帛,旌為“孝童”,並為庵門題額時思院。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建,明末清初續建,明洪武間劉基曾題寫“時思道場”四字匾額掛于山門。
整個寺院由山門、心經鐘樓、大殿寶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古建築組成。今存大雄寶殿、心經鐘樓和三清殿。大雄寶殿圍廊、重檐陰陽合瓦九脊,層次功能明確,受力合理,翼角微翅,外觀樸實;心經鐘樓三層樓閣式,出檐舒展,頗具古風,可登臨遠眺。時思寺的起源與生存與梅氏宗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於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一定價值,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雙古柏相映照的還有一株千年古樹,這就是人稱的“大柳杉王”了,它位於時思寺門口左側。據浙江省林業廳專家測定,柳杉王胸徑4.7米,高47米,樹齡達1000餘年。
觀樹狀,如古石雕,極副滄桑感,粗大樹徑,已不是完整的軀體。現在留下的,大約只有原高的二分之一,據說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雷電霹擊,攔肢斬斷樹頂。現今左右兩側伸出的枝膀,依然粗大、茂盛;中間的主幹自底而上,半邊枯成峭壁。它給人以千瘡百孔,蒼老昂勁的感覺。樹底有大小二洞,躬腰鑽入樹心,中間寬敞而平坦如整,可容二十餘人。抬頭仰視,洞天見行雲,四周如陡壁,人仿佛置於井底。
推薦行程
難度係數:
第一天
7:00杭州黃龍體育中心正大門準時上車出發
11:30到景寧縣城,換乘小中巴
12:30到達景寧東車,中午飯(沿途欣賞大均溪流美景)
13:30開始徒步,沿途經過雲中梯田、一道亭、二道亭、芙朴林基地、山崗蘆葦盪、三道亭,最後到雲中大漈風景區
17:30晚飯,梅家招牌菜燉豬腳等農家菜。
第二天
7:00起床早飯
8:00遊覽大漈風景區
11:30到達古堰畫鄉,吃麗水最負盛名的甌江溪魚,遊覽千年古堰和古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