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落葉喬木,高達14m,胸徑70cm。雌雄同株。雄花序短於雌花序。1930年鍾觀光
教授在浙江普陀山海拔240m處發現,1932年鄭萬鈞教授鑑定並定名為普陀鵝耳櫪。生長於海拔240m的陵上坡林緣。具有耐陰、耐旱、抗風等特性。雄、雌花於4月上旬開放,果實於9月底10月初成熟。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現僅存一株,在保存物種和自然景觀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種。典故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對“海天佛國”普陀山的描繪有許多處。“金沙綿亘環白浪,妙峰聳秀攀奇石,唐樟宋柏掩巨剎,山花院竹繞梵音。”寺廟庵院濃厚宗教氣氛的人文景觀和金沙奇石、古樹名木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使普陀山在全國眾多名勝風景區中獨樹一幟。普陀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暖夏涼,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據《普陀山志》記載:普陀共有稀有珍貴古樹名木66種,共1329株。
相關知識
普陀山的古樹名木首推“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這株當世珍貴樹種生在佛頂山慧濟寺的後門西側,樹高13.5米,樹枝駢出雙分。島上僧尼和民眾稱它為“夫妻樹”。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鍾觀光到普陀山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1932年,經著名植物學家鄭萬均先生鑑定,認為確是一新樹種,樹齡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並定名為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普陀鵝耳櫪是雌雄同株,花單性,雄花於4月上旬先葉開放,雌花與新葉同時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