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特涅夫

普列特涅夫

普列特涅夫是俄羅斯著名鋼琴家、指揮家,以演奏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李斯特的作品最為聞名。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俄語: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летнёв,英語:Mikhail Vasilievich Pletnev

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957年生於蘇聯 阿甘折(Arkhangelsk)

全名: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

普列特涅夫 普列特涅夫

俄羅斯指揮家,1974年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78年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之後,就作為優秀的鋼琴家而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以演奏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李斯特的作品最為聞名。1990年蘇聯解體後,他糾集優秀的演奏家,組成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是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羅斯誕生的第一個完全獨立於任何政府和組織的樂團。普列特涅夫指揮他的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1990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演奏廳進行首演,1993年與DG公司簽訂了專屬錄音契約。普列特涅夫的指揮生涯是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聯繫在一起的,他們錄製的柴科夫斯基全套交響曲與《曼弗雷德交響曲》,以一種全新的、更深入的詮釋,而成為新的經典。

詳細信息

俄羅斯音樂家,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的普列特涅夫,又精通7國語言,成為現代樂壇不可多得的音樂全才,雙親均為音樂家,從小便展露不凡的音樂天分。1974年,13歲的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被保送入讀莫斯科音樂學院附屬中心音樂學校,在鋼琴導師季馬金(E.M.Timakin)啟發性的教導下,普列特涅夫學業大進,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音樂尖子,大有希望。16歲那年,他被派往參加1973年巴黎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贏得了他的第一個冠軍。翌年,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後直升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名鋼琴家弗利爾(Yakov Flier)與弗拉先科(Lev Vlasenko)的入室弟子。1978年,年僅21歲的普列特涅夫在第六屆柴科夫斯基大賽中贏得金牌,讓之前已受蘇聯樂界矚目的他,在1990年,普列特涅夫在許多俄羅斯音樂家的支持下,創立了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簡稱RNO),也是俄羅斯第一個不受政府管理的獨立樂團,進一步受到國際樂界的注意與肯定。在一流音樂家的加入,以及普列特涅夫的領導下,RNO 的演出很快便獲得眾多好評,並躋身世界頂尖樂團之列,自2006 年末起,他已暫停鋼琴獨奏生涯,表示日後重心將放在指揮與作曲上。

作品

1993年11月,RNO/普列特涅夫與DG簽訂獨家錄音契約,重點錄製俄國作曲家的作品,已推出的CD有: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全集》

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

米亞斯科夫斯基《大提琴協奏曲》

普羅科菲耶夫《灰姑娘》(舞劇)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

斯特拉文斯基《火鳥》

柴科夫斯基《交響曲全集》、《暴風雨》、《曼弗雷德交響曲》、《睡美人》

韋伯《音樂會曲》、《邀舞》、《奧伯龍》序曲、《俄羅斯序曲集》、《魔宮王國》

除鋼琴、指揮之外,普列特涅夫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作品包括《交響3部曲》、《5重奏》《哈薩克主題幻想曲》(為小提琴與樂隊)、《狂想曲》(為鋼琴與樂隊)等.另外,他還改編了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睡美人》組曲為鋼琴曲。

人物評價

普列特涅夫是音樂界的一個全才。往往有很多所謂的“全才”,恰恰在各個方面都不能算是精通,但普列特涅夫絕對是例外。他以鋼琴聞名,然後轉向指揮,一邊兼彈鋼琴,當然,主要精力還是在指揮上。近年來,老普又重新鑽研起這黑白鍵盤來,逐漸遠離了指揮的行當。普列特涅夫演奏的作品範圍很廣,他不似自己的前輩里赫特一樣以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作為自己的招牌武器,後者幾乎成了普羅科菲耶夫的代名詞。從蕭邦到格里格,從舒曼到柴可夫斯基,老普的演繹都是經典版本。不過他本人並不怎么喜歡蕭邦,雖然有一次他在為唱片公司錄製蕭邦的名作第二奏鳴曲第三樂章時,把現場的錄音師和工作人員都感動得熱淚盈眶。而他自己只是在最後一個音符結束後冷冷地問了一句:怎樣? 一定程度上,普列特涅夫的音樂也如他那句“怎樣?”一樣冷峻,他演奏的蕭邦是這樣,他演的李斯特是這樣,在那張經典的格里格的小品專集裡面,更是這樣。一如他冷酷的外表:普列特涅夫喜歡穿著不特別正規的禮裝,擺出一幅不苟言笑的面容,出現在各種CD的封面。在1994年錄製的這張柴可夫斯基的小品集《四季和6首小品》中,他依舊是那樣的冷酷。只是可能音樂讓他回到了廣袤的俄羅斯大地,讓他在冷峻之中蘊涵無聲的溫柔。柴可夫斯基雖然是“最不典型”的俄羅斯作曲家,因為他的音樂摻進了太多了歐洲主流音樂的元素,但他的作品往往最容易體現俄羅斯的特徵,那首降B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幾乎成了俄羅斯精神的象徵。宏大的激情背後,一定有溫柔細膩的一面,那么,12首小品組成的四季足以充分表達他那敏感而不凡的內心。四季中最有名的當屬“六月船歌”,這是一首旋律非常優美,而且很傷感的音樂。印象中,六月應該是一個歡快和高溫的季節,但船歌卻是那樣的平靜,讓人的心一下子沉下來,仿佛身臨其境來到了俄羅斯的某個清涼的別墅區的湖邊,在湖光漣漪之間聽這首音樂,音樂和時空交錯在一起,讓人分不出音樂內外有什麼區別。我記得第一次聽這首船歌時,還不知道音樂具體的名字,因此一下子聯想到了俄羅斯的湖,以及很遠處的有著厚厚積雪的山峰。論季節,至少也是冬春吧?沒想到標題和我開了個玩笑。即便如此,直到現在,六月船歌於我來說,依舊是雪山和湖泊,而不是夏季。在普列特涅夫的這個版本里更是如此,因為他的指法一向溫柔細膩,毫不做作,順其自然,因此使得老普的船歌更憂傷,更有種夢境般的虛無感。和六月船歌比起來,另外11首就遜色多了。如果是第一次聽到,很有可能會把它們當作某首普通的室內樂。老柴用幾乎一個模子寫出了這些音樂,什麼節奏、力度、感情的內容,都是大致相同的,不過具體的音樂內容也和季節掛的上號。當然,對於這類作品,過分追求標題是很荒唐的,因為這本身更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跡的表白,和季節的關係反而少了。而且普列特涅夫演繹的是如此的輕柔細緻,即便有些細微的差別,也給一筆帶過了。我馬上想到了俄羅斯新偶像基辛,他應該和普列特涅夫是完全風格不同的。我甚至好像沒有見過基辛演奏的四季的版本。四季中的11月是我最喜歡的一首,以前聽的版本這首總是節奏很快,力度很大,旋律感差一點。這次聽了普列特涅夫的演奏,感覺他的11月的特點和以前完全是相反的特點:比較慢,觸鍵輕微,注意旋律的跌宕起伏。我當時就被這種新穎的演繹方法吸引住了,感到老普有一種無形的魔力(可能新穎只是對我來說)。不過仔細一想,以前聽格里格的特羅德豪根的婚禮時,也有一模一樣的感覺的。也許,這就是普列特涅夫的獨特性所在:他更多地利用作曲家旋律的魅力來表現情感,而不是自己的演奏。當然,這種演奏本身就是一種魅力。1月、2月以及12月都是節奏緩慢而旋律單一的樂章,能讓人充分休閒,而如果要精神上的滿足,4月和7月兩首更加合適。也許是那兩個月份更能讓人奮進,更有衝擊的感覺,因此旋律上的激烈和亢奮也就不足為奇了。一個演奏家是不會改變他的演奏風格的,否則,在傳播業如此發達的時代,他便會馬上變的一文不值。而風格並不是能簡單獲得的,演奏者必須在適應不同大師作品的同時,也讓大師們的作品適應自己,這種交織過程是缺一不可的。也許,在這方面,普列特涅夫是做的最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