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

1945年8月11日,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野戰軍,楊得志的一縱、陳再道的二縱、陳錫聯的三縱和陳賡的四縱。 一縱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統轄第一、二、三旅,直屬新基幹第六團及直屬分隊。 第一旅,由原冀魯豫八分區領導機關直屬隊的大部分和第四、六、七團編成,旅長楊俊生、政治委員鄧存倫、副旅長齊丁根;第二旅旅長尹先炳

部隊編成

1945年8月11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野戰軍,楊得志的一縱、陳再道的二縱、陳錫聯的三縱和陳賡的四縱。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由冀魯豫軍區所屬主力部隊編組而成,楊得志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統轄第一、二、三旅,直屬新基幹第六團及直屬分隊。

第一旅,由原冀魯豫八分區領導機關直屬隊的大部分和第四、六、七團編成,旅長楊俊生、政治委員鄧存倫、副旅長齊丁根;第二旅旅長尹先炳。

隸屬關係變更

一縱建立之初,就是準備調往東北的,由於戰場形勢變化,中央軍委決定一縱暫留冀南參加平漢戰役。平漢戰役結束時,11月3日,毛澤東電令:“楊蘇縱隊速加補充,配足十個團,二萬人,十天后動身開錦州、瀋陽,參加東北方面具有偉大意義之作戰。”

一縱在開赴東北途中,接軍委命令停赴東北,改歸冀熱遼軍區指揮,參加保衛冀熱遼解放區。楊蘇縱隊在冀熱遼軍區指揮下,先後參加了第一次、第二次城的保衛戰,接著參加熱東戰役,綏東戰役和張懷戰役。

由於傅作義集團為解大同之圍,“圍魏救趙”東出歸綏進逼集寧,晉察冀軍區、晉綏軍區決意在集寧聚殲傅作義部,為此晉察冀軍區急調楊蘇縱隊西進增援。豈料楊蘇縱隊尚未到達戰場,集寧失守,晉察冀、晉綏野戰軍被擊潰,楊蘇縱隊雖在隨後的張家口保衛戰中取得了一定戰果,但張家口還是失守,楊蘇縱隊奉命撤出戰場。i

隨後,楊蘇縱隊奉中央軍委命令回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

聶榮臻鑒於張宗遜在大同、集寧戰役的表現,和楊得志的指揮能力,向中央建議調楊得志負責晉察冀的作戰指揮。中央軍委同意聶榮臻意見,楊得志留晉察冀,蘇振華任晉冀魯豫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歸建。

編制變化

由於連續征戰,部隊減員較大,1946年3月18日,楊蘇縱隊縮編為三個旅六個團。10月1日再次整編,撤銷第3旅番號,將其下屬團分別編入第1、2旅。

1945年11月以冀魯豫軍區主力組成第7縱隊(轄第19、第20、第 21旅),楊勇任司令員,張霖之任政治委員。

1946年年12月20日,第1縱隊由晉察冀軍區歸建。1947年3月16日,第1縱隊與第7縱隊合併為第1縱隊,由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

1947年6月10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1、第2、第3、第6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並將晉冀魯豫野戰軍團改稱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團第一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縱隊(轄第1、第2、第19、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共9個軍。

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1949年2月19日,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在河南省沈邱地區被改編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5兵團序列。

尹先炳任軍長,王輝球任政治委員,戴潤生、吳實任副政治委員,楊俊生任參謀長,吳實兼任政治部主任,尹痴生任後勤部部長。原第1旅改編為第46師。齊丁根任師長,范陽春任師政治委員;第2旅改稱第47師,李覺任師長,郭強任師政治委員;由原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第48師,鄭統一任師長,李一非任師政治委員。原縱隊所屬第19、第20旅調出。

1950年1月,除第48師調歸川南軍區留守瀘州,其餘部隊回師貴州,參加剿匪和新區政權建設。軍部兼遵義軍分區,第46師兼銅仁軍分區,第47師兼畢節軍分區。

1951年2月第16軍離黔北上,準備入朝作戰。7月7日,抽調90個建制排共3646人,組成兩個團,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9月,第62軍 186師歸第16軍建制。第47師入朝作戰,於1952年3月歸建。11月,第186師改為國土防空部隊。同時,第11軍第32師調歸第16軍建制。 1953年11月,第16軍入朝作戰,至1958年4月撤軍回國。

1985年16軍改編為第16集團軍。

2016年第16集團軍隸屬北部戰區陸軍。現任軍長譚民、政委盧少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