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燈

晃晃燈,是山西省陽高縣鰲石村元宵節的重要活動,年年舉辦,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拜畢“老桿”,接下來就是安晃晃燈。 隨著社會的進步,晃晃燈這一傳統活動也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

概述

晃晃燈,是山西省陽高縣鰲石村元宵節的重要活動,年年舉辦,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製作安裝

鰲石村位於陽高縣南部,這裡南依六棱山,北傍桑乾河,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而且,這裡更是戲劇“活化石”——賽戲的發祥地。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村民開始布置晃晃燈。首先要祭“老桿”。村民們敲鑼打鼓,將“老桿”迎到預定活動場所。“老桿”五六米高,其頂部置一個四方斗形燈籠,寓意“光照四方、五穀豐登、斗滿倉足、生活富足”;其身插滿柏枝松條,取其諧音,寓意此間居民子孫滿堂、百世興旺。據說,過去從迎“老桿”到立“老桿”的整個過程還要演奏賽戲的曲譜。
“老桿”栽畢,在賽戲的和曲中,由村里威望高、輩分大的長者引領村民祭拜許願,祈求保佑百姓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安康。拜畢“老桿”,接下來就是安晃晃燈。晃晃燈源出諸葛亮的九宮八卦迷魂陣,基本呈方陣形,占地約3600平方米。無潤月的年份立360根豎桿,逢潤月的年份多加19根豎桿,桿與桿之間距離大約1.5米左右,然後將豎桿用橫桿按照一定的規律捆綁到一起,使整個方陣形成了九個逐一相連的小方陣,稱為“九宮”。整個方陣只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進、出口門上寫著“五穀豐登、歡度新春”等。最後在每一根豎桿上邊安上一盞燈,整個晃晃燈方陣就布置完畢了。從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六,人們或舉家出動,或伴友而行,在晃晃燈的方陣中逛游、賞燈、聊天。“老桿”豎在第九個小方陣中,人們走到這裡時,或手摸桿體,或懷抱“老桿”,默默地向上天許願,祈求平安。

相關風俗

鰲石晃晃燈的製作安置有一定的規矩,只掌握在極少數村民手中。隨著社會的進步,晃晃燈這一傳統活動也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如過去布置晃晃燈多用木棍,甚至葵花稈、玉米秸,這些材料有的粗笨,有的不結實,必須一年一換。近年來改成使用竹桿,又輕巧,又結實,還能多年使用。豎桿上掛的燈籠,過去多用麻紙做外罩,裡邊用半個土豆挖成碟狀,倒上麻油,用麻紙搓成細芯。這種燈籠怕風怕雪,很不方便,而現在全部用上了電燈。“老桿”頂部的方斗燈、出入口的門燈上的標語也換成了“科學發展”、“建設新農村”、“科技致富”等散發時代氣息的內容。而且,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也逐步被取消。據上了年歲的老人們講,過去晃晃燈只有紅、綠兩色,轉完晃晃燈的求子婦女們,想懷上男孩的就往回家拎一盞紅燈,想生女孩的就往回拎一盞綠燈。現在提倡男女平等,這一陋習已經摒棄,代之的是色彩斑斕的霓虹燈。人們轉晃晃燈也更多地希望來年順暢通達、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意興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