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機制性內斜視

周期性內斜視患者的屈光度一般在 2.00 1.生物鐘機制學說

概述

時鐘機制性內斜視(clock-mechanismesotropia),是指眼位內斜與正位(或輕微內斜)交替出現且有明顯規律的一種斜視。

早期症狀

1.眼位周期性變化一般周期為48h,即患眼一天呈現內斜視,一天呈正位,少數表現為72h或96h1個周期。有人報導周期性變化在1個月~1年即消失,轉為恆定性。
2.斜視度在出現斜視時,多呈大角度內斜視,一般在30°~40°(或40°~50°),且遠近斜視度相等或相近,部分病例可伴有輕度V征。
3.視功能視力一般正常。斜視時無雙眼單視和立體視,部分病例斜視時可有復視,正位時表現二類不同情況,一類呈現完全正位,此時患者雙眼單視與立體視完全正常,且有生理性復視現象;另一類,患眼並不完全正位,而呈小角度內斜視,但仍為正常視網膜對應。
4.非調節性周期性內斜視患者的屈光度一般在2.00D左右,戴鏡與否與眼位變化無關,但可獲得融合,AC/A比率可高於正常。
5.眼球運動眼球運動不受限,但可表現為內直肌亢進。
6.突然發病常有明顯誘因,如發熱、驚嚇、外傷等,開始為周期規律性內斜視,隨後逐漸變為恆定性內斜視。

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發病機制
關於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不明,綜合國內外20餘篇論述,目前有如下4種學說。
1.生物鐘機制學說不少學者認為本病與機體正常“生物鐘”現象障礙有關。生物鐘現象是生物界在億萬年發展進化過程中,感知外界環境周期性變化,調節自身生理功能,以適應環境所形成的一種節律性現象,猶如自然界晝夜交替,四季變更。但近年來有人對數例周期性內斜視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在同一天內各例眼位不盡相同,故認為生物鐘機制不能解釋所有周期性內斜視的特徵。
2.大腦優勢學說Roper-Hall等推測周期性內斜視可能與大腦優勢的變更有關。表現於不特別選用某隻手的患者。這些現象可能表明大腦半球一側的活動並非始終對另一側保持優勢。此種學說目前仍未被多數學者證明。
3.眼球運動中樞控制失調學說Reehter曾提出周期性內斜視患者的上丘腦或其他中腦核可能有缺陷的假設。經數例臨床觀察有如下幾點支持此學說:
(1)病人伴有感覺異常和(或)嗜睡、尿頻、腦電圖異常等。
(2)多數病例發病前都有發熱、驚嚇、生氣、外傷等誘因。
(3)病程中因生氣等可使周期規律發生變化或紊亂。
(4)全麻後患者眼位變為正位。
根據這些現象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當在控制眼球運動的中樞神經系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