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繫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 妮可·基德曼 飾演),住在1923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
蘿拉·布朗( 朱麗安·摩爾 飾演),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準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裡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 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演),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一個女同性戀者。居住在2001年的紐約市,她深愛她的朋友理察,一個才華橫溢,卻因愛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察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Clarissa Vaughan | |
妮可·基德曼 | Virginia Woolf | |
朱麗安·摩爾 | Laura Brown | |
史蒂芬·迪蘭 | Leonard Woolf | |
米蘭達·理查森 | Vanessa Bell | |
琳達·巴塞特 | Nelly Boxall | |
克里斯蒂安·庫爾森 | Ralph Partridge | |
約翰·C·賴利 | Dan Brown | |
托妮·科萊特 | Kitty | |
艾德·哈里斯 | Richard Brown | |
阿麗森·詹尼 | Sally Lester | |
克萊爾·丹妮斯 | Julia Vaughan | |
傑夫·丹尼爾斯 | Louis Waters | |
艾琳·阿特金斯 | Barbara in Flower Shop | |
Michael Cunningham | Man Outside Flower Shop | |
George Loftus | Quentin Bell | |
Charley Ramm | Julian Bell | |
Sophie Wyburd | Angelica Bell | |
Lyndsey Marshal | Lottie Hope(as Lyndsay Marshal) | |
Michael Culkin | Doctor | |
Jack Rovello | Richie Brown | |
瑪格·馬丁戴爾 | Mrs. Latch | |
Colin Stinton | Hotel Clerk | |
Carmen De Lavallade | Clarissa's Neighbor | |
Daniel Brocklebank | Rodney in Flower Shop | |
Kate Super | Young Clarissa Vaughan |
職員表
製作人 | 斯科特·魯丁Scott Rudin、Michael Alden、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馬克·哈夫曼Mark Huffam、Ian MacNeil、Marieke Spencer |
原著 | 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 |
導演 | 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 |
副導演(助理) | 肯尼·貝茨Kenny Bates、Stephen Lee Davis、Martin Harrison、Nick Heckstall-Smith、Ben Howard、Cary Jones、Peggy Robinson、Kellie Jo Tackett、Jennifer Truelove、George Walker、Simon Emanuel |
編劇 | 戴維·黑爾David Hare |
攝影 | 西穆斯·邁克加維Seamus McGarvey |
配樂 |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 |
剪輯 | 彼得·博伊爾Peter Boyle |
選角導演 | Patsy Pollock、Daniel Swee |
藝術指導 | Maria Djurkovic |
美術設計 | Nick Palmer、Mark Raggett、Judy Rhee |
服裝設計 | 安·羅斯Ann Roth |
視覺特效 | Richard Briscoe |
布景師 | Philippa Hart |
[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來源]
幕後花絮
•妮可·基德曼為了扮演弗吉妮婭·伍爾芙,造型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尤其對鼻子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似乎她太過於強調錶演一個遊走於瘋狂與清醒邊緣,文采飛揚的女性主義先驅,所以她還是不像那個在文學史上位置極其重要,外貌美麗文秀驚人的弗吉妮婭。
•為了表演好這個角色,基德曼讀了大量她的日記,甚至開始練習用她的筆跡寫字。作為女性主義的先驅人物,弗吉妮婭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個人的房間》,要求的是女性的解放,這也成為影片的一個隱藏主題。
•在這部致敬作品中,有眾多英美知名演員。經常扮演硬漢角色的埃德·哈里斯這次扮演一個被愛滋病綜合症折磨的病夫,同樣他也閱讀伍爾芙。而曾經在《哭泣遊戲》里有出色表演的米蘭達·理查森則扮演伍爾芙的姐姐,畫家范奈莎。克萊爾·丹絲找到機會和她的偶像梅麗爾·斯特里普合作的機會,在其中扮演斯特里普的女兒。
•有太多的注意力圍繞著蘿拉·布朗在2001年的這段戲。擔心朱麗安·摩爾的扮老化妝不太合適,加上在檔期上有所衝突,於是由演員貝蒂斯·布萊爾出演老年的蘿拉。這些場景與梅麗爾·斯特里普拍攝完成。然而,導演史蒂芬·戴德力對此非常不滿意,最後還是由摩爾自己出演,重新與斯特里普合作拍攝。
•在電影的開始,每一所房子都可以看到鮮花。每所房子的鮮花都有一個不同的顏色:紅色、黃色和藍色。這些是維吉尼亞·沃爾芙的標誌。
•妮可·基德曼十分喜歡自己這個墊高的鼻子,私下也會戴上。當時由於她和湯姆·克魯斯的離婚案一直引來大批狗仔隊的注意。令她很得意的是,要是戴上她的假鼻子出去,就很容易躲避攝影記者的鏡頭,因為他們無法認出她來。
•奧斯卡獎項提名時候,影片給評審們帶來一個不小的難題,他們不知道該把尼可·基德曼放到最佳女配角的提名(這裡她就有可能和另外兩位主演競爭此項大獎,或者每個人都將失去入圍資格)還是最佳女演員的提名(要是從螢幕時間來看,她確實是配角)。梅麗爾·斯特里普在影片中出現42分鐘,朱麗安·摩爾是33分鐘,基德曼30分鐘。最終給她最佳女演員獎的決定是明智的 。
獲獎記錄
獎項類型 | 屆次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人/獲獎方 | 備註 |
奧斯卡金像獎 | 第75屆 | 2003 | 最佳女主角 | 妮可·基德曼 | 獲獎 |
最佳影片 | 斯科特·魯丁、羅伯特·福克斯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艾德·哈里斯 | ||||
最佳女配角 | 朱麗安·摩爾 | ||||
最佳導演 | 史蒂芬·戴德利 | ||||
最佳改編劇本 | 戴維·黑爾 | ||||
最佳服裝設計 | 安·羅斯 | ||||
最佳電影編輯 | 彼得·博伊爾 | ||||
最佳配樂 | 菲利普·格拉斯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53屆 | 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 梅麗爾·斯特里普、朱麗安·摩爾、妮可·基德曼 | 獲獎 | |
《柏林早報》讀者陪審團獎 | 史蒂芬·戴德利 | ||||
金熊獎 | 史蒂芬·戴德利 | 提名 | |||
美國金球獎 | 第60屆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時時刻刻》 | 獲獎 | |
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妮可·基德曼 | ||||
最佳導演 | 史蒂芬·戴德利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戴維·黑爾 | ||||
最佳電影配樂 | 菲利普·格拉斯 | ||||
最佳男配角 | 艾德·哈里斯 | ||||
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第56屆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配樂 | 菲利普·格拉斯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妮可·基德曼 | ||||
大衛·林恩導演獎 | 史蒂芬·戴德利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艾德·哈里斯 | ||||
最佳女配角 | 朱麗安·摩爾 | ||||
最佳劇本-改編 | 戴維·黑爾 | ||||
最佳剪輯 | 彼得·博伊爾 | ||||
最佳化妝/髮型 | Jo Allen、Conor O'Sullivan、Ivana Primorac | ||||
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獎 | 史蒂芬·戴德利、羅伯特·福克斯、斯科特·魯丁 | ||||
最佳影片 | 羅伯特·福克斯、斯科特·魯丁 | ||||
最佳女配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
義大利大衛獎 | 第47屆 | 最佳外國電影 | 史蒂芬·戴德利 | ||
德國電影獎 | 第53屆 | 最佳外國電影 | 獲獎 |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第27屆 | 2004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
法國凱撒獎 | 第29屆 | 最佳外國電影 |
[獲獎記錄來源]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1、Scott Rudin Productions(美國) 2、米拉麥克斯影片公司(美國) 3、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
發行公司 | 1、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2、West(俄羅斯) 3、Laurenfilm S.A.(西班牙) 4、Village Films(希臘)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時間 |
美國 | 2002年12月15日(紐約市,紐約)(首映)、18日(首映)、25日(紐約市,紐約)、27日(限量放映);2003年1月11日(棕櫚泉國際電影節),2月14日 |
加拿大 | 2002年12月27日(限量放映);2003年1月17日 |
德國 | 2003年2月9日(柏林國際電影節);3月27日 |
愛爾蘭、韓國、英國 | 2003年2月14日 |
菲律賓 | 2003年2月18日(利普南帕利庫拉電影節);5月14日 |
比利時 | 2003年2月19日 |
澳大利亞、阿根廷 | 2003年2月20日 |
西班牙、烏拉圭 | 2003年2月21日 |
秘魯 | 2003年2月27日 |
芬蘭、丹麥、巴西 | 2003年2月28日 |
以色列、匈牙利 | 2003年3月6日 |
塞爾維亞 | 2003年3月7日(貝爾格勒電影節) |
墨西哥、義大利 | 2003年3月7日 |
土耳其、哥倫比亞、葡萄牙 | 2003年3月14日 |
法國 | 2003年3月19日 |
荷蘭、智利 | 2003年3月20日 |
希臘 | 2003年3月21日 |
斯洛維尼亞、奧地利 | 2003年3月27日 |
瑞典、波蘭 | 2003年3月28日 |
俄羅斯 | 2003年4月3日 |
立陶宛 | 2003年4月11日 |
埃及 | 2003年4月23日 |
愛沙尼亞 | 2003年5月2日 |
日本 | 2003年5月17日 |
捷克 | 2003年7月5日(卡羅萊發利電影節)、31日,11月11日(布爾諾同性戀電影節) |
科威特 | 2003年11月18日 |
克羅埃西亞 | 2015年7月19日(普拉電影節) |
影片評價
“本年度最重要的電影,會是奧斯卡的大贏家。”-- 《早安美國》評
“史蒂芬·戴德利和大衛·黑爾的電影描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女人的一 天。一日復一日,時時刻刻都進行的生命得到應有的讚頌。電影可以設定是在1921年,或者1951年,或者2001年,但這主題永遠都生動而迫切。”-- 《新聞周刊》評
“《時時刻刻》證明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CNN評
“美麗的演出,極度關注生活的導演,《時時刻刻》從開始到結束,都緊緊抓住你的心,讓你的眼睛須臾不離銀幕,這是一件藝術品。”-- 拉里·金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