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勾勒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晁天王認義東溪村》選自於《水滸傳》第十三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原文

眾士兵見雷橫贏劉唐不得,卻待都要一齊上並他,只見側首籬門開處,一個人掣兩條銅鏈,叫道:“你兩個好漢且不要斗。我看了時,權且歇一歇。我有話說。”
便把銅鏈就中一隔。
兩個都收住了朴刀。
跳出圈子外來,立了腳,看那人時,似秀才打扮,戴一頂桶子樣抹眉梁頭巾,穿一領皂沿邊麻布寬衫,腰系一條茶褐鑾帶,下面絲鞋淨襪,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須長。
這人乃是智多星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祖貫本鄉人氏;手提銅鏈,指著劉唐,叫道:“那漢且住!你因甚和都頭爭執?”
劉唐光著眼看吳用道:“不乾你秀才事!”
雷橫便道:“教授不知,這廝夜來赤條條地睡在靈官殿里,被我們拿了這廝,帶到晁保正莊上,原來卻是保正的外甥,看他母舅面上,放了他。晁保正情了酒,送些禮物與我,這廝瞞了他阿舅,直趕到這裡問我取,你道這廝大膽么?”吳用尋思道:“晁蓋我都是自幼結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議計較。他的親眷相識,我都知道,不曾見有這個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蹺,我且勸開了這場鬧卻再問他。”
吳用便道:“大漢休執迷。你的母舅與我至交,又和這都頭亦過得好。他便送些人情與這都頭,你卻來討了,也須壞了你母舅麵皮且看小生面,我自與你母舅說。”
劉唐道:“秀才!你不省得!這個不是我阿舅甘心與他,他詐取了我阿舅的銀兩!若不還我,誓不回去!”
雷橫道:“只除是保正自來取,便還他!卻不還你!”
劉唐道:“你冤屈人做賊,詐了銀子,怎么不還?”
雷橫道:“不是你的銀子!不還!不還!”
劉唐道:“你不還,只除問得手裡朴刀肯便罷!”
吳用又勸:“你兩個鬥了半日,又沒輸贏,只管斗到幾時是了?”
劉唐道:“他不還我銀子,直和他拼個你死我活便罷!”
雷橫大怒道:“我若怕你,添個士兵來並你,也不算好漢!我自好歹搠翻你便罷!”
劉唐大怒,拍著胸前,叫道:“不怕!不怕!”
便趕上來。
這邊雷橫便指手畫腳也趕攏來。
兩個又要撕並。
這吳用橫身在裡面勸,那裡勸得住。
劉唐捻著撲刀,只待鑽將過來。
雷橫口裡千賊萬賊價罵,挺朴刀正待要斗。
只見眾兵道:“保正來了!”
劉唐回身看時,只見晁蓋被著衣裳,前襟攤開,從大路上趕來,大喝道:“畜生!不得無禮!”
那吳用大笑道:“須是保正自來,方才勸得這場鬧。”
晁蓋趕得氣問道:“怎的趕來這裡斗朴刀?”
雷橫道:“你的令甥拿著朴刀趕來問我取銀子。小人道∶“不還你,我自送還保正,非乾你事。”他和小人鬥了五十合。教授解勸在。”
晁蓋道:“這畜生!小人並不知道。”
都頭看小人之面,請回,自當改日登門陪話。”
雷橫道:“小人也知那廝胡為,不與他一般見識。又勞保正遠出。”
作別自去,不在話下。
且說yd用對晁蓋說道:“不是保正自來,幾乎做出一場大事,這個令甥端的非凡!是好武藝!小生在籬笆里看了,這個有名慣使朴刀的雷都頭也敵不過,只辦得架隔遮攔。若再斗幾合,雷橫必然有失性命。因此,小生慌忙出來間隔了。這個令甥從何而來?往嘗寺,莊上不曾見有。”
晁蓋道:“卻待正要來請先生到敝莊商議句話。正欲使人來,只是不見了他,槍架上朴刀又沒了。只見牧童報說,“一個大漢拿條朴刀望南一直趕去。”我慌忙隨後追來了,早是教授諫勸住了。請尊步同到敝莊,有幾話計較計較。”
那吳用還至書齊,掛了銅鏈在書房裡,分付主人家道:“學生來時,說道先生今日有乾,權放一日假。”
拽上書齊門,將鎖鎖了,同晁蓋,劉唐,到晁家莊上。
晁蓋逕邀進後堂深處,分賓而坐。
吳用問道:“保正,此人是誰?”
晁蓋道:“此人江湖上好漢,好劉,名唐,是東潞州人氏。因此有一套富貴,特來投奔我,夜來他醉臥在靈官廟裡,卻被雷橫捉了,拿到我莊上。我因認他做外甥,方得脫身。他說∶“有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十萬貫金珠寶貝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早晚從這裡經過,此等不義之財,取之何礙?”他來的意正應我一夢。我昨夜夢見北斗七星直墜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顆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本家,安得不利?今早正要求請教授商議此一件事若何。”
吳用笑道:“小生見劉兄趕來蹺蹊,也猜個七八分了。此一事卻好。只是一件∶人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宅上空有許多莊客,一個也用得。如今只有保正,劉兄,小生三人,這件事如何團弄?便是保正與劉兄十分了得,也擔負不下。這段事,須得七八個好漢方可,多也無用。”
晁蓋道:“莫非要應夢中星數?”
吳用便道:“兄長這一夢也非同小可。莫非北地上再有扶助的人來?——”尋思了半晌,眉頭一縱計上心來,說道:“有了!有了!”
晁蓋道:“先生既有心腹好漢,可以便去請來,成就這件事。”
吳用不慌不忙,疊兩個指頭,說出幾句話來,有分教∶東溪莊上,聚義漢翻作強人;石碣村中,打魚船權為戰艦。
正是∶指揮說地談天口,來做翻江攪海人。
畢竟智多星吳用說出甚么人來,且聽下回分解。

原文出處

本文出自《水滸傳》第十三回(七十回)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一說施耐庵作、羅貫中編次。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介紹

施耐庵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