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秦·蟠虺紋鼎

春秋·秦·蟠虺紋鼎,春秋中期·秦時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資料

【器物名稱】春秋·秦·蟠虺紋鼎[1]
春秋·秦·蟠虺紋鼎春秋·秦·蟠虺紋鼎

【材質類別】金屬器青銅器
【製作年代】春秋中期·秦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19公分,寬22公分。

器物簡介

春秋·秦·蟠虺紋鼎(紋理)秦銅禮器於春秋中期漸現特色,唯自戰國中期始,則大受三晉—魏器影響,如鼎原作淺腹無蓋立耳肥足,變為深腹半圓蓋附耳中足,該器即變形前之典型秦式鼎。[1]秦式鼎——腹淺足肥,三足呈“鼓努開張之勢”,似乎象徵著秦的國勢,其內涵文化之凝聚力如火山爆發之狀向全國噴出,意味著全國大一統局面由秦國完成而非它國所及。秦式鼎做如此想像,是表現秦國之嚮往,也反映秦文化之氣勢。[2]

器物功用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春秋·秦·蟠虺紋鼎(紋理)春秋·秦·蟠虺紋鼎(紋理)

青銅器注

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