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易道中互》 互子 著
頁數:583
ISBN:9787536053533
出 版 社:廣東省出版集團 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01-01
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哲學
字 數:1210000
內容簡介
全書主要圍繞易學廣義的範疇來探討和說明陰陽、五行
和元氣之類的論述,並引出為主題的易學,嘗試以古人的思想和今人的語言等,作較全面的探討和解述,以及介紹由此探討的“新理論”,所產生的某些新發現和創作等的套用。對於其它相關書籍的各種說法,《易道中互》只儘可能的引用、輯錄和論述認為有用的部分,並嘗試作個人性質的綜合歸納。凡參考輯錄的部分和所涉及的書籍,《易道中互》均儘量標示其出處以示尊重和考究。《易道中互》從多角度的思路探討“易道”的各種可能性,故會產生一些並無實質性的過渡內容,嘗試探索易學各方面的千古疑謎.以此引導和啟發讀者了解易學的真諦與效用。
目錄
自序
第一篇中國古代太極學說
第一節概述
第一章陰陽學說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陰陽學說的起源
第三節陰陽的特性
一、陰陽對立
二、陰陽屬性
三、陰陽互根
四、陰陽消長
五、陰陽轉化
六、陰陽平衡
七、陰陽交合
八、陰陽同體
九、陰陽載體
十、陰陽無極、太極和圜道
第四節陰陽的數理和圖符
第二章五行學說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五行學說的起源
第三節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統
二、五行屬性
三、五行生剋
四、五行亢乘
五、五行反侮
第四節五行的數理
一、數理的威力
二、五行數理
三、五行方位
四、五行四季
五、五行五色
六、五行旺相廢休囚
七、五行方位對人體關係
八、五行對應表
九、五行的妙用
十、五行化合
十一、五行的科學新解
第三章天干地支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天干
一、天干概要
二、十天干序
三、天干陰陽
四、天干五行
五、天干方位
六、天干四季
七、天干人體
八、天干化合
九、天干相衝
十、天干相剋
第三節地支
一、地支概要
二、十二地支序
三、地支陰陽
四、地支五行
五、地支方位
六、地支四季
七、地支人體
八、地支化合
九、地支相衝
十、地支相害
十一、地支相刑
十二、五行長生帝旺
十三、四廢
十四、十二支配月建
十五、十二支配時辰
十六、十二支配十二生肖及支數
十七、十乾配十花肖及乾數
十八、乾支合沖術數圖解
第四節認識宇宙的古代曆法
第五節六十甲子及其它
一、六十甲子表及其它
二、六十甲子
三、六甲空亡
四、六十甲子吉凶日
五、六十甲子表的五行納音
六、年上起月法
七、日上起時法
八、十天干生旺死絕表
九、二十八星宿與古代曆法
十、二十四向與羅經三盤
十一、九星配對九宮
十二、奇門(遁甲)、太乙、六壬
十三、六十甲子五行納音(花甲)解說
第四章河圖洛書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河圖
第三節洛書
第四節河洛的天地全數和大衍之數
第五節河洛象數義理的概論
第六節河圖洛書的其它主要圖說
第五章元氣、無極、太極學說
第一節元氣學說
一、元氣的概說
二、古今關於氣的論述
三、氣與中西醫學的關係
四、氣與現代科學概念的關係
五、氣功元氣與空氣的關係
六、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象的體用概述
第二節無極和太極等概述
一、無極、太極、太虛
二、天門地戶
三、太極圖概說
第三節自然象數
一、自然圜道旋形
二、自然圜道數理
三、微觀細胞的鏈旋
四、人體部位五行八卦全息象數
第六章太極易論等科學概說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符號的探討
第三節。象數的數理
一、象的圜道
二、數的圜道
三、數的“陰陽無有”及部分數理特性
四、象數義理的對應體用
五、綜合舉例概說
第二篇易經闡述
第一章《周易》概況
第一節易學概要
一、《周易》與八卦的起源
二、古三易
三、《易傳》的其它說法
第二節易的義理概說
第三節易的象數概說
一、易象
二、易數
第四節易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概說
一、太極
二、兩儀
三、四象
四、八卦
第五節《周易》的書類屬性
第六節《易》為群經之首
第二章八卦概要
第一節卦爻符概說
一、爻符
二、卦符
第二節卦理
第三節爻說
一、爻義
二、爻位
三、爻象
四、爻數
五、爻變
六、爻理
七、六爻的應位
八、六爻的關係
第四節卦說
一、經卦
二、重卦小
第五節先天八卦
第六節後天八卦
第七節八卦其它陣式
第三篇《周易》經傳注
第四篇《周易》卦爻辭說
後說
……
試讀
第六章 太極易論等科學概說第一節 概說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學說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都是十分重大,它們不僅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各種行為準則和文化生活,而且對於易經、氣功、中醫、運氣、風水這中國由古至今重要的“保命”的五大學科,與四大發明同樣慢慢地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學說更是貫穿易經、氣功、中醫、運氣、風水這五大學科的核心思想,更可作為現今天地生數理化各學科的理論根據,尤其對於各科學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的指導、啟示、推測等作用。
這些古代各學說在國內外可謂已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故此,既然古代的學說是有理兼重要,為何又難以給中國人自己利用而發揚光大呢?何以反倒給外國人簡單套用其中一二,就已受用無窮呢?這就是值得我們反省的時候和地方了。筆者雖無此能力,但仍認為,將古代科學文明學說變得更為簡明實用,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結合西方的思想和科學技術,並學習其及古人走理論系統化、規範化、簡易化等的優點。而且,更應多注重《易經》象數義理的原結合,避免再三走過於分化對立的路線,把更多有用的象數理論,多運用到各科學與技術的實質性當中。甚至於唯物與唯心都可和諧地歸合於易學內,諸子百家都歸於易之一處,從而避免分化對立。為作簡便,此均把古中國的精髓學說統稱為易類(或氣)學說,即易學。
對於達成共識的學說理論,在這書里均儘量作明確的定論,這有助於避免含糊分化而更為規範,但這些還得各方的認同和推用。
河洛之圖書象數,以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應是我國上古之人在長期的自然觀測情況下,結合氣功狀態下感悟出來的。因為本人就曾體會過,寫此書很多幾年之前,曾在氣功虛空無我有我的狀態下,有意無意之間突發性地感悟出現類似十個數字,及其以外的螺旋上升圜形的思想,並在當時好幾日後怕忘掉,把部分記得的用簡略的圖文記錄下來。該所記的數圖就與河圖和六十花甲圓圖相類似,是一順時針形的螺旋數字線層級表示圖。所以,古中國與世界很多有相同又有不同和特別之處,正是因為自古就有類似道家的養生氣功或祈禱祝禮等,作為腦部智力潛能開發開竅的鍛鍊,結合大自然的物象數理,從而才有陰陽二氣合為一元氣等的思維文字概念的文化學說產生,繼而分化變化發展成各家各學派學說而開支散葉。象鍊氣功所感悟到的俗語“法無定法,萬法歸一”。在這裡,就是希望能通過返樸歸真,殊途同歸,回歸最原始有用的樸素的天人為本的真理性文化體系。俗說“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問題是我們怎么重新正視與闡釋其內中的真切性,從而更好地利用、面對和推崇。
如果說象數結合的運用,河圖洛書是很好的體用表現。如果說洛書是三階“幻方”,那么,認為綜合河圖與洛書的花甲圓圖或河洛互圖,是相對而言的三級(層),或四級,甚至是五級的五維時空“幻圓”。因此,正確性的圖示,如果洛書是方圖,那么河圖的真圖按理應是圓圖。然而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兩圖均亦可互變為方圓。
中國古代存在的某些偏誤或容易誤導的思想要注意,例如陰陽重陽,五行尊火等,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就會失去平衡而偏重於一方。
以下很多都是結合前人所感悟而闡述的新觀點,這裡共同作個大概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