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易氏宗祠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馬畈鎮,約距離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30公里處,坐落在馬畈鎮獅子橋往羅山縣周黨鎮方向1公里路北。仿古設計,坐北朝南,內設有正廳,功德碑等,臨近338省道。
歷史文化
東漢末年易雄公遷湖南長沙;唐末遷江西贛州並於江西境內南昌、九江等地開支散葉;明洪武2年(1396年)始遷祖德隆公帶二子從南昌筷子巷遷湖北黃陂;明永樂年間三世祖祥輔遷河南光山城西易家山(今馬畈鎮);清同治年間馬畈鎮支系部分族人“下江南”遷安徽宣城、江蘇溧陽、宜興、句容……繁衍生息至今。
德隆公祖父邦彥公,字奇氏,官戶部郎中,子諱寶漢公,號雲村,天曆辛未進仁四子:老大德元、老二德亨、老三德利(後更名德隆)、老四德貞。
始遷祖:易德隆,字壽彭,號秀三,恩進士,洪武二年由江西南昌府筷子巷瓦屑墩遷楚,誥封文林郎,配亢氏,誥封恭人,子二:金榜、金世。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二世祖:金榜(德隆公長子),字明顯,行一,增生,明宣德元年儲元,歷任來鳳、巴東等縣訓導,大計常異,侯被豐順縣知縣,誥封修職郎,配劉氏,誥封宜人,子二:祥文、祥輔。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二世祖:金世(德隆公次子),字名揚,行二,太學生,由饅頭石籍遷居德安府本宅後山有塋,青塊墓頭,闔族祭祀。
三世祖:祥文(金榜長子),字朝宗,行一,庠生,內部侍中,誥封朝議大夫,配汪氏,封恭人,子一,本乾。公、妣俱葬饅頭石後山。
三世祖:祥輔(金榜次子),字朝祖,行二,郡庠生,由饅頭石籍遷居河南光山縣城西七十里易家山(今馬畈鎮)。
...
德隆公這支的長門、二門在湖北,三門在河南光山(人丁最多)。
馬畈易氏支係為朝祖公支下世系,屬敦子堂。
孟舉、孟科、孟儒、孟林為第一世。
從第十世開始字輩如下:字輩如下:
敦敬立本,明善懷仁,慎修積德,永守章程,紹世鹹起,宏緒謹遵,光宗良美,中正克珍。
馬畈易氏支系自遷住光山縣600多年間,20幾代人,人丁2萬餘。枝繁葉茂,目前是當地最大的宗族。在全國範圍內,馬畈鎮也是僅次於湖南、江西、四川3省外易氏聚族而居最大、最集中的一枝。
易氏族人
相傳清朝署理兩廣總督易小鎖(職務無從考證,依《清代職官年表》、《光山縣誌約稿》,易小鎖應為易中孚,原名為易士剛<馬畈易姓輩分可考:道士玉文,敦敬立本,明善懷仁....>。在清朝道光年間出任廣東高廉道台。1840年後林則徐委派道台易中孚負責澳門政務<前此管理澳門的官員僅為同知>。據1936年《光山縣誌約稿》中第297頁“出身表”“勞積”記載“易中孚,原名士剛,監生,以隨營積勞保授江西南安知府升贛南道,歷廣東高廉鹽運使”。)居住舊地仍存,如今馬畈鎮人民醫院所在地,保存完好。部分房屋精美的磚雕脫落,斷壁頹垣,滿院衰草。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四周房屋牆體呈封閉式結構,前有月亮塘後有山,是豫南迄今保存較好的清代官宦府第。
新聞報導
(2011年11月02日)
中新網鄭州11月2日電(段曉宇)河南省統戰部訊息,近日,河南省易氏聯誼分會成立暨光山易氏宗祠竣工慶典儀式在光山舉行。來自海內外的易氏各級宗親分會負責人和易氏宗親代表人士、河南省易氏宗親等共千餘人參加了慶典儀式。
儀式上,全國易氏聯誼總會會長及來自海內外的易氏聯誼分會代表等先後發言,之後與當地領導一起共同為光山易氏宗祠揭牌。儀式上還安排了舞獅、舞龍、旱船和花鼓戲等文藝表演,集中宣傳展示了光山厚重的民俗文化。
光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常春出席儀式並發表講話說:“易姓源遠流長,世世代代繁衍於各地。今天,來自海內外的易姓宗親代表歡聚一堂,共同祝賀河南省易氏聯誼會成立和光山縣易氏宗祠文化園竣工,共同緬懷先人前賢的豐功偉績,追思列祖列宗的高風盛德,暢敘血脈親情,交流創業經驗,共商建設家鄉、回報社會大計,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常春還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光山縣情,誠摯邀請海內外的易氏宗親到光山尋根訪友、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儀式結束後,與會嘉賓參觀了易氏宗祠文化園並舉行了家族公祭活動。(完)
聯誼分會
河南省易氏聯誼分會:第一任會長:易明友,現任會長易明中。
光山縣馬畈鎮易氏理事會總會:現任會長:易明中(河南易氏聯誼分會會長)第一任會長易本仁,第二任會長易本乾,易明中現任河南易氏聯誼分會會長(光山理事會會長),第三任會長:易明友(曾任河南易氏聯誼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