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甘氏宗祠

竹溪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於湖北省竹谿縣中峰鎮甘家嶺村,初建於清乾隆年間,後三次修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規模宏大,淵源流長,保存完整,令人嘆為觀止。

宗祠介紹

甘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始建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擴建於乾隆五十年,東側官廳為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牆體由青磚平砌而成,單檐硬山灰瓦頂,前有檐廊。內部結構為前堂後室,均面闊五間,長21.2米,進深分別為6.8米、7.26米。堂內立柱為楠木,下部有石柱礎,地面鋪青石板。建築面積共達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廳約500平方米。有一個天井、三楹廂房客廳。

甘氏宗祠前堂正大門門楣上雕飾有十六個小人,兩側有兩個小石獅子。石獅前有石鼓,鼓面雕飾忠孝吉祥的故事。前堂後壁背面繪有壁畫,上書“奉先思孝”四字。文革時壁畫遭到破壞,中上部被鑿空。後堂外有台階,青石板料。前堂後室牆體所用磚塊不同,可能為不同時期修建。後堂後壁正面同樣有壁畫,破壞嚴重,內容不詳。官廳及祠堂各門的正上方均有柱狀裝飾。外牆檐角下亦有壁畫,屋頂、檐角多有動物雕飾。

今天的竹谿縣甘氏宗祠20140129 今天的竹谿縣甘氏宗祠20140129
甘氏祠堂 甘氏祠堂

甘氏宗祠創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又擴建,其建築嚴格按照清代朝庭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標準進行修造,規模宏大,布局合理,設計精密,屬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築風格。專家考證:甘氏宗祠古建築在全省範圍內獨具特色,在全國的古代建築中也同樣具有較高的保護研究價值。

甘氏宗祠一直以來福澤甘氏一脈,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的造反派的“辦公室”。八十年代,改作學校,是為:甘家嶺村完全國小。屢受拆、修,至今保留下來的僅為建築的主題部分:正殿及官廳。 後在主建築兩旁分別修了幾間平房,現為村委辦公室。

歷史背景

濫觴於先秦宗法制下的貴族祭祖之風,在中國衍生出深厚的宗族文化傳統。唐代以後,民間宗祠開始蔓延。明嘉靖皇帝正式規定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從此宗祠遍立城鄉。但鄂西北歷史上的大量宗祠,湮沒於改朝換代、兵燹戰亂,或在“文革”中毀壞殆盡。

留存至今的鄂西北竹溪的甘氏宗祠,初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精美,規模宏大——其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廳約500平方米,另有一個天井、三楹廂房客廳。如此規模的甘宗祠,穿越250多年時空,屢遭劫亂,竟歷代修繕,至今完整,堪稱奇蹟。這絕非偶然。宗祠是家族及其歷史的象徵,其規模和影響,往往顯示著家族勢力及其資產實力。甘宗祠之所以淵源流長,留存至今,要歸功於甘氏家族在地域歷史上的傳奇事跡和顯赫地位。

一座宗祠,一部史籍;一個家族,無數傳奇。甘宗祠的淵源,要追溯到清初波及鄂西北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清初“三藩之亂”。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本來是投靠清廷、助其奪天下的明朝降官。但20年後,到康熙初年,已勢成割據,與清廷分庭抗禮。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決定。吳三桂首先發難,其他二藩隨之反叛。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後,由雲南、貴州攻入湖南、四川。南方乃至長江流域、西北各省,皆有藩王或將領回響。在鄂西北,谷城總兵楊來嘉,鄖陽副將洪福,竹山游擊謝泗,竹溪游擊洪源,群起回響,一路攻城掠地,在占據襄陽和鄖陽治下各縣之後,又領兵向竹溪殺來。

但在偏遠的竹溪,一路勢如破竹的叛軍,攻勢受挫——他們遭遇到甘繼芳為首的、甘氏家族為主力的地方民團武裝的英勇頑強抵抗。《竹谿縣志·善行》篇記載:“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逆餘孽楊來嘉等叛,據房陵、竹山,四出攻掠,獨溪邑以芳(甘繼芳)在不能犯,賊憤甚。”

於是,楊來嘉糾集“謝、洪二賊,率數萬人來(攻竹溪)”。當時竹溪的最高地方長官,是清朝第五任竹溪知縣曹席珍。他自知“以邑無城,不可守”,就帶著一批官民,轉移到了城西三十里處、甘家嶺村後山上的中峰寨上。賊眾來襲,曹知縣之所以選擇退守中峰寨,是因為那裡不僅山寨險峻,易守難攻,更有一位悍勇善戰的老英雄——甘繼芳。早在明末動亂的時局下,他就率領著甘氏族眾為主力的團練鄉勇,以中峰寨為堡壘,多次成功抵禦叛軍、匪患的侵擾。《竹谿縣志·善行》篇記載:“(知縣曹席珍)遂入中峰寨,與繼芳協力,為前後門,以拒賊。賊念其糧少,坐困六十日。”甘繼芳確係叛軍的強硬對手,中峰寨更是一塊久攻難下的“硬骨頭”。叛軍便對中峰寨採取圍困戰術,圍而不打,欲逼自亂或投降……就在接下來這場抗擊叛軍、保衛鄉里的戰鬥中,以甘繼芳為首的甘氏家族,以英勇悲壯的事跡,為甘宗祠數百年的顯赫,奠定了根基。

悲壯的中峰寨保衛戰

與鄂西北諸多姓氏大族一樣,竹谿縣甘家嶺村的甘氏家族,也是移民。《甘氏宗譜》“序”稱:“先祖進朝雲公,在明朝隆慶年間,從江西南康星子縣,遷竹溪中峰寨山腳下,延傳數十代……”竹溪甘氏家族“延傳數十代”、甘宗祠興盛數百年的歷史,正是其第四代子孫甘繼芳,以一闕史詩般的英雄事跡開啟的。

關於甘繼芳,《竹谿縣志·善行》篇記載:“甘繼芳,字型元。性忠烈慷慨有謀略。明末流賊猖獗,竹溪為秦、楚、蜀之交,屠戮殆盡,余匿山中,晝夜驚駭。公糾聚遺黎,團練鄉民,賊至合擊,賊去則散歸田間,如是者十餘年。迄我朝(清朝)定鼎,興鎮(實為興安鎮,今安康)總兵段某,知芳義勇堪任重,以便宜給札為守備,防衛中峰、左溪等處。繼芳受任,竭力守御,溪人賴焉!”

所謂“時勢造英雄”。甘繼芳一介村民,擢為守備,成為英雄,是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的。明清之際,時局動亂,竹谿縣為鄂陝川(渝)毗鄰的偏僻山區,山深林密,交通不便,更是匪患猖獗之地。甘家嶺村所在的中峰、左溪一帶,距離秦楚邊關門戶——關埡,僅20華里之遙,正是最直接、最頻繁遭受匪患的所在。匪患肆虐,官兵鞭長莫及。聚族而居的甘家嶺村村民,為求自保,聯絡鄉民,自發組織鄉勇,建立民團武裝,聞匪警則退守中峰寨抗敵,匪去又散歸四鄉。

可以看得出,在清初竹溪的抗匪鬥爭中,甘繼芳深為賊匪忌憚。這除了因為他本人“性忠烈慷慨有謀略”之外,估計他大概還是甘氏族長——“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率領的甘氏族眾為主力的民團武裝,戰鬥力十分強悍。

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那個酷夏,時年64歲的甘繼芳,成為保衛曹知縣領導的臨時縣署的最後依靠。他果然有勇有謀,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率一乾團練鄉勇,背倚絕壁,從六月堅守到八月,叛軍硬是攻不上來。但是,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當時,曹席珍手下有一個看門的勤雜工,叫曹二,因犯錯被曹知縣責罰。這個曹二就偷下山寨,找到叛軍中一個叫馬二蹶子的兵卒,告訴他,中峰寨後山絕壁沒有布防,可從那裡乘虛攻入。於是,夜半時分,叛軍在竹溪游擊洪源的率領下,攀上絕壁,殺進山寨,活捉了曹席珍和甘繼芳。寨破,曹知縣的女兒縱身跳崖,甘氏族人戰死及被虜遇害者眾多。叛軍勸降,甘繼芳不屈,厲聲大罵:“甘繼芳好男子,肯從若輩做賊哉?若輩釜魚遊魂,立見齏粉,惜吾不能手磔汝耳!”叛軍惱羞成怒,殺了甘繼芳……

甘繼芳壯舉成就家門榮光

鄂西北回響吳三桂的叛軍,很快被平定,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發生在甘家嶺村村後的這場中峰寨保衛戰,迅即湮沒於歷史煙塵,在戰後慌亂的時局和蕭條的民間,很少有人知道甘繼芳的事跡:“(甘)繼芳歿後三日,大兵至,賊退保房(縣)、竹(山),明年悉就擒,事平,後世蓋罕有知繼芳者”(《竹谿縣志·善行》)。

然而,一個偶然事件,拂開歷史煙塵,讓甘繼芳的事跡傳誦開來。時隔二十多年後,湖北學使(學政)王與祚,到鄖陽來巡考。他問竹溪籍考生:各位知不知道竹溪早年間有個叫甘繼芳的人?無人應答。而接下來點名,他叫到了一個叫甘長霖的考生,趕緊查閱檔案,看到了其祖上三代的記載,確認這就是甘繼芳的長子。王學使就讓甘長霖把其父事跡,寫成一個詳細報告,呈給他。塵封的往事就此揭開。

王與祚學使是如何得知甘繼芳事跡的呢?原來,當年在中峰寨保衛戰中,與甘繼芳一起被俘的知縣曹席珍,後乘亂逃脫,還帶著隨從跑到北京,將甘繼芳的事跡宣揚開去。《竹谿縣志·善行》篇記載:“(曹席珍)自賊中逸出後,偕計吏入都,嘗舉以告人,而學使聞之者。”顯然,曹知縣介紹的甘繼芳的事跡,令王學使難忘,才有了二十餘年後他巡考到鄂西北,向竹溪籍的考生詢問甘繼芳,和巧遇甘繼芳長子甘長霖的故事。

就這樣,有了現場倖存者曹知縣的詳細介紹,加上王學使的尋訪和宣傳,二十多年後,從鄖陽知府到竹溪知縣、訓導,就都詳知了甘繼芳“以身拒賊”的忠烈事跡,他們紛紛題詞,製成錦旗,表彰烈士甘繼芳。甘繼芳的六個兒子,除第四子在戰亂中失蹤外,一一得到官方撫慰。甘繼芳的事跡從此廣為人知,並詳載入清初編修的《竹谿縣志》中,被歷代方誌採用,流芳後世。由此,竹溪甘家嶺村的甘氏家族,擁有了長期被地方官民推崇的家門榮光。

甘氏家族忠烈賢良輩出

甘家嶺村的甘氏族人,繼甘繼芳之後,英才輩出。無論文臣,抑或武將,多有乃祖忠烈義勇之風,澤被甘家子孫,事跡載入方誌,聞名一方,如甘繼芳第四代嗣孫甘杜,乾嘉年間任來鳳縣的訓導,算是文官,卻以與其祖輩一樣的壯烈事跡,載於《竹谿縣志·善行》篇:“甘杜,字聯召,繼芳四世孫也……嘉慶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賊逼城,語其子文郁曰:縣無城無可為,為臣死節,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隨城陷,孫敬選戰死,子文郁懷印突圍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聞,照四品以下例,給雲騎尉世職。”

甘繼芳後人中以武功著稱的,不在少數。其代表人物,有清朝鹹豐年間戰死的甘敬員。《竹谿縣志·善行》篇記載:“甘敬員,繼芳之嗣孫也。鹹豐元年,從征粵匪,疊次立功,撥補宜昌府水師營千總,駐防荊州,賊逼竟陵,員戰死瓦廟子,人謂之有乃祖之遺風焉!”

三藩之亂後,三省門戶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堅持在中峰寨一帶,組織鄉勇民團御匪,英雄輩出。如“武生甘承歡,有膽識,局度嫻雅,同治年秋,川匪驟至,甘承歡率勇同兵堵剿,右營游擊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額,保舉六品軍功。”

另外,載入《竹谿縣志·善行》篇中的不少甘氏後人,多以“疏財仗義”之善行,或“急公好義”的義舉,贏得竹溪官民的普遍讚譽。可見,從清初以來,甘氏後人忠勇賢良輩出,多次立功授爵,不斷彰顯家族聲望。於是,作為甘氏家族的象徵,及其顯赫地位之表現的甘氏宗祠,得以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高規格和龐大規模興建起來。之後,從清初到民國年間,又不斷得到擴建和修繕。靠著甘氏家族的保護,和地方官民的維護,甘宗祠倖免於歷次歷史浩劫的重大破壞,以較為完整的建築規模留。

歷史價值

甘氏宗祠的歷史價值,首先在於其建築的保存完好。四合院式的建築結構,官廳民祠一體化的布局。木雕、石雕、磚雕,、壁畫等都保存了大量文化信息。古代這裡是祭祀祖先、獎懲族人、聚會議事的場所,而與之相關的族規家法的制定修改,族田族產的分配管理,促學興教,撫恤孤寡等活動也多在祠堂進行。竹溪流傳這樣一段民諺:“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嶺祠堂規矩狠,郭家梁子拳頭狠,馬家菜園舞龍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