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切削性夾雜

約在1932年後,人們受到切削性異常優越的鉛黃銅的啟發,開始研製含鉛的易切削鋼。 1958年,日本引進此種技術並開始研製新的鉛易切削鋼,到1975年日本公布的含鉛易切削鋼專利就有25項之多。 1961年美國研製成功一種含碲易切削鋼,它是硫一鉛一碲多元複合易切削鋼,其切削性非常優異,可與易切削黃銅比美。

易切削性夾雜:在鋼中加入一定數量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鈣、硒、碲等易切削元素,以改善其切削性的合金鋼。又稱自動工具機加工用鋼,簡稱自動鋼。這類鋼可以用較高的切削速度和較大的切削深度進行切削加工。由於鋼中加入的易切削元素,使鋼的切削抗力減小,同時易切削元素本身的特性和所形成的化合物起潤滑切削刀具的作用,易斷屑,減輕了磨損,從而降低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提高了刀具壽命和生產效率。

歷史

筒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美國人首先發現硫在鋼中對改善切削性的作用,生產出自動工具機用硫系低碳易切削鋼,後來英、蘇、等國也相繼生產自動工具機用硫系易切削鋼並逐步使之系列化。硫系易切削鋼的產量大,用途廣,許多新型易切削鋼也是以硫係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約在1932年後,人們受到切削性異常優越的鉛黃銅的啟發,開始研製含鉛的易切削鋼。因鉛有劇毒,當時在冶煉和安全防護等方面的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直到1937年美國研製出含鉛易切削鋼。1958年,日本引進此種技術並開始研製新的鉛易切削鋼,到1975年日本公布的含鉛易切削鋼專利就有25項之多。前蘇聯是在70年代初才開始生產鉛易切削鋼。
隨著機械切削加工不斷向自動化、高速化和精密化方向發展,對材料的切削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出現了切削性更佳的鉛一硫複合易切削鋼,又稱為超易切削鋼。此後各種鉛一硫二元和多元複合易切削鋼陸續問世。

原料

 作為易切削元素用於易切削鋼,首先出現在1932年的專利中。1961年美國研製成功一種含碲易切削鋼,它是硫一鉛一碲多元複合易切削鋼,其切削性非常優異,可與易切削黃銅比美。由於硒與碲的性能和作用相近,故經常被交替使用或同時加入鋼中。
自60年代起,人們又從另一途徑來研究改善鋼的切削性,即加入某種脫氧元素,以生成所需要的脫氧產物——有利夾雜,在日本將此稱為脫氧調整型易切削鋼。前聯邦德國於1964年首先提出用鈣脫氧的鈣易切削鋼專利,3年後被日本引入並正式生產,它最適於用TiC的硬質合金刀具,進行高速切削,可顯著提高生產率,降低工具消耗。在日本已成為汽車、拖拉機製造業中用量相當大的一種易切削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