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魯荒王陵

明魯荒王陵

明魯荒王陵,位於鄒城市東北12公里處的九龍山南鄰,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嬪妃的陵墓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級旅遊景區。陵園原占地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地宮封土面積約為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莊嚴,建築典雅富麗,是一處典型的明代親王陵園,也是山東省解放後發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座明代墓葬。 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簡介

陵區北依九龍山,南與朱山遙遙相望,東、西有臥虎山、玉皇山拱衛,陵前有“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完全按照中國傳統“風水學”的“前朱雀、後宣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選址建設,整個陵區居高臨下,向陽瀕水,藏鳳聚氣,碧色參天,一派皇家氣派。 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

明魯荒王其人

魯王朱檀系明太祖第十子,生於公元1370年,十五歲時就藩兗州。朱檀本來謙恭下士,博學多識,甚為朱元璋所喜愛。其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親藩。洪武二十三年封為魯荒王妃,子一人肇輝。但他後來走入邪路,信奉道教,終日燒煉“仙丹”以求不老之藥,結果毒發傷目只活到十九歲。朱元璋得知後非常惱怒,認為他的行為荒唐,故謚曰“荒王”。

特點

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 “四神方位”定穴 ,背靠九龍山,東、西分別有臥虎山、玉皇山,南與朱雀山遙對。下有白馬泉,為白馬河源頭。陵園居高臨下,向陽瀕水,四望山川迴環,林木葳蕤(weirui),風景如畫。陵區原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莊嚴。

朱檀墓依山鑿石開壙於地表以下 26 米。前為長 80 多米的斜坡裝墓道,墓道後緊接高 8.2 米、綠琉璃瓦復頂、敷紅色牆皮的金剛牆。金剛牆下部正中有墓門,前後 2 墓室均有雙扉樞軸式石門,每扇重約2 噸。墓室南北長20.6 米,東西寬 8.2 米,高 5.5 米。墓室規模宏大,為山東省內最大的一座地下宮殿。

明魯荒王陵地宮明魯荒王陵地宮

朱檀棺槨位於後室正中,置磚雕棺床之上,棺槨系楠木所制,堅實厚重。朱檀身著龍袍,腰束玉帶,頭貫金簪,身鋪 19 枚金幣。墓內各類隨葬品共 2000 多件,有冠服、琴棋書畫、葬儀、家具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織錦緞龍袍、冕、皮弁、“魯王之寶”印、金鑲玉透雕玉帶、梅花形羊脂玉環、宋代 “天風海濤”琴、宋代高宗趙構題詩扇面、元代錢選自蓮子軸、元版古籍、元青花雲龍紋罐等。墓內432 個彩繪俑色彩鮮艷,比例勻稱,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先後在北京和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1970年春至1971年,對荒王陵地宮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2000餘件,保存基本完好。1985 年以來,鄒縣對其進行開發建設:一是恢復了南北長 206 米、東西寬 80 米的地上陵園,分前、後院。前院南牆正中為 2 洞式大門,中牆有懸山式 3 楹儀門,皆雕樑畫棟,綠瓦復頂;後院正中有規模宏大享殿基址。二是組建起朱檀墓文物管理所。三是複製了 270 多件朱檀墓出土文物,並按墓內原貌布置陳列。自1988年3月,該墓正式向遊人開放。

1992年6月12日,“明魯王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明魯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

朱檀墓共出土各類文物一千餘件,充分反映了明代勞動人民高度的工藝水平,同時也是對魯王朱檀生前王府豪華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其中出土數量較多的是玉製品,玉器中最好的要數玉帶同它以二十五節養脂玉組成,用金片鑲嵌,雕有鏤空靈芝圖案,玉質潤澤,雕刻精美。帶頭三節用雙層透花金片鑲嵌著十一塊藍寶石,十二塊紅寶石,六顆白色玉築和一顆稀有的貓眼寶石,其工藝之高超,實屬罕見,是這批出土器物中的珍品。明代的織綿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品,朱檀墓出土的主要是袍服之類,大多用金線織成,這些絲織品對於了解和研究明代的絲織技巧有重大價值。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狀,壁薄透明。玉圭兩件,質地分別為碧玉和羊脂玉。長29.6厘米,寬6厘米,厚1厘米。玉硯為碧玉雕成,硯端呈弧形,硯池橢圓形,下有木刻仰、復蓮貼金須彌座。玉器中還有玉佩、玉筆管、玉筆架等。從這些玉器的雕刻琢磨工藝水平看,充分表現了五百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和聰明的才智。

意義

明魯荒王陵展示廳中展示的這批豐富珍貴的出土文物,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燦爛瑰寶,對研究明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資料價值。

交通

自駕車指南:京福高速/日東高速—京福高速—曲阜南出口下—104國道向南行駛—白馬河橋—按景區指示牌行駛即可到達景區,下高速後大約需要15分鐘車程。

附近公車站: 乘坐鄒城到崮寨公車到荒王陵站下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