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明的見識。《晉書·荀勖傳》:“又嘗在帝坐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鹹未之信。帝遣問膳夫,乃云:‘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 宋 曾鞏 《移滄洲過闕上殿札子》:“﹝ 英宗 ﹞雖早遺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識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義理一·羲之子昂》:“余嘗觀 羲之 諫 殷浩 北伐書,喜其事理通暢,深中當時之弊;勸其輯和朝廷,又見明識遠略。”
3.明理,有見識。《南史·劉穆之傳》:“其妻 江嗣 女,甚明識,每禁不令往。” 宋 蘇轍 《潁濱遺老傳上》:“母 成國太夫人 程氏 ,亦好讀書,明識過人,志節凜然。”
相關詞條
-
識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 -
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
與辛棄疾其他一些詩詞中所反映出來的豪情壯志不同,在這首詞中,作者已沒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概況 原文 詞牌 作者 賞析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識陰
於識還元“識”,八識。 圓虛無心“圓”,圓明。 生覺圓明“生”,生於。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識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 -
識經鄉
仁壽縣識經鄉地處榮威山脈中段,與資中、威遠三縣交界。全鄉幅員面積29.2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4個經濟社,總戶數4662戶,總人口17089人...
自然條件 基礎設施 文教衛生 農業經濟 工業發展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 -
九識
【九識】 [出宗鏡錄] 識以了別為義。謂能照了分別一切諸法故也。一眼識謂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是能見者。名為眼識。二耳識謂耳與...
簡介 典故 現實意義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