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行楷論書並書杜甫詩卷

 董其昌是明代後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後以書法名垂海內。他在明神宗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精鑑賞、富收藏、喜著述,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書論、畫論行世。董其昌才華橫溢、思睿言敏,曾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以及書畫作品的“士氣”。他在書法上的傑出成就,就是對古人書法的廣臨博取並融會變通,尤其行、楷兩種書體,均精妙絕倫。早年,他從顏真卿人手學習書法,後改學虞世南,深入魏晉鍾、王,又回過頭來吸收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書法之長,晚年仍歸入顏真卿書法。

明董其昌行楷論書並書杜甫詩卷 

 【名稱】明董其昌行楷論書並書杜甫詩卷

..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明代
【作者】董其昌

【簡介】

紙本,行楷,縱10.3厘米,橫119.5厘米。
董其昌是明代後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後以書法名垂海內。他在明神宗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精鑑賞、富收藏、喜著述,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書論、畫論行世。董其昌才華橫溢、思睿言敏,曾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以及書畫作品的“士氣”。他在書法上的傑出成就,就是對古人書法的廣臨博取並融會變通,尤其行、楷兩種書體,均精妙絕倫。早年,他從顏真卿人手學習書法,後改學虞世南,深入魏晉鍾、王,又回過頭來吸收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書法之長,晚年仍歸入顏真卿書法。董其昌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體。其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
董其昌的學書之路是十分具有戲劇性的。起因是他在一次秀才考試中,因書法不好,被考官羞辱,差點兒喪失了考試資格,遂發憤用功,終成一代名家。這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有所記述。他的書法成就一方面得力於自己的刻苦勤奮,善於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
董其昌一生極為勤勉,又享高壽,創作了許多書畫作品,很多都流傳至今,其中已定為真跡的,大量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等處。我們這裡欣賞到的是故宮博物院所藏董其昌《論書並書杜甫詩》卷,此卷鈐“乾隆御覽之寶”、“幾暇鑑賞之璽”、“養心殿鑑藏寶”等鑑藏印。
董其昌的書法作品大都是行中帶草,而這件卻是楷中帶行。此卷作品用筆有顏書的率真之意,體勢有米書的欹側之態,布局得楊凝式書法的閒適舒朗,神採風韻則似趙孟頫書法,整體上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董其昌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相當自負。由此卷作品可見其功力之一斑。據款署,此卷書於明崇禎九年(1637),為董其昌82歲時所作。書分兩段,前半部分論及晉、唐人筆法風格與宋人的不同,字型稍小,用筆古拙,取勢奇險;後半部分錄唐杜甫七絕詩一首於余紙處(原詩見《全唐詩》卷二二七),字型稍大,用筆蒼勁,轉折方硬。此卷作品為其隨手所書,姿容清麗,風神蘊藉,一派瀟灑、從容之氣躍然紙上,是董其昌集古人及時人書法之大成的代表作。觀之,令人心怡神逸。
在明代,董其昌的書法已頗負盛名,並“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到了清代,董其昌的書法得到康熙的推崇、偏愛。清代王文治在《論書絕句》中曾贊曰:“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對於董其昌的書風,後來的評論者持否定態度的也有很多,其中以包世臣、康南海二者為最甚。康南海《廣藝舟雙楫》云:“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