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落“庚寅九月”,庚寅為1650年,王鐸58歲,即其去世前二年所書,為其晚歲作品。
單國強先生曾說王鐸行草書法“較為迅疾,又收得住筆;點畫粗細頓挫,時見拗勁折鋒;結體有所錯落,亦多欹側之字。整體風格於流美中見生拙,沉穩中見硬倔,呈更多自身特色”,從這件作品中,我們是可以體會以上評論的。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為明末清初書法大家、一代宗師。河南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人,人稱“王孟津”。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病逝故里。
王鐸書法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善於畫山水和梅蘭竹石,他的畫主要繼承了五代的靳浩和關同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出了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
工真、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梁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國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於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字數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後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複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相關詞條
-
明王鐸草書軸
這件作品綾本,縱200厘米,橫53 厘米,字勢寫的翻飛縱橫,因綾性滑,筆更無礙,草法精熟,一氣呵成。
-
意臨王羲之行草書軸
此為明王鐸的“意臨王羲之行草書軸”。 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
-
毛筆書法家
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陳淳王寵王鐸倪元璐黃道周徐渭張瑞圖宋...,舒同,李鐸,林岫,石開,陳錦城,劉興、張海,范曾,段文才,張興彥,韓美林...、 黃庭堅、 米芾 、趙孟頫 、王鐸、八大山人、趙孟頫、文徵明 、董其昌...
定義 說明 中國歷史上十大書法家排名 中國古代書法家 -
書法史
,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
序 一、先秦書法 二、秦代書法 三、漢代書法 四、魏晉書法 -
王寵[中國明代書法家]
、外柔內剛之氣。從用筆方面來看,其行草氣息平和,乾淨利落,一絲不苟,筆勢凝重...
人物簡歷 家庭信息 人物生平 人物年譜 書法評析 -
祝允明書法精選
的草書則作為明代中期草書深化的標誌,引動潮流,直接對徐渭及晚明王鐸、傅山草書...脈而言,祝允明的草書直接奠定了晚明草書的基礎。目錄草書·七言訪友律詩軸...·洛神賦卷行草·臨王獻之廿九日帖 ...
內容提要 目錄 -
中國小書法理論知識趣談
董其昌34.明張瑞圖35.明王鐸36.清傅山37.清金農38.清鄭板橋39....寫漢字行草更流暢25.初學者不必為某一筆寫不好耿耿於懷26.為什麼明星們...
主要內容 出版背景 作者簡介 內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