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紱山亭文會圖

明王紱山亭文會圖

《明王紱山亭文會圖》是明初畫家王紱代表作,縱129.5厘米,橫51.4厘米,紙本,淺設色。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名稱】明王紱山亭文會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簡介

明王紱山亭文會圖》縱129.5厘米,橫51.4厘米,紙本,淺設色。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圖描寫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畫上重巒疊嶂,山勢險峻,樹木叢生,煙霞環繞,頗為壯觀。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聲,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間亭台樓閣隱現,這是一處可游可居的幽雅勝境。近景古樸山亭中已有幾個文人在那裡論詩作畫,山下還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趕來應約赴會。山水勝境為文人雅集提供了優美環境,文人雅集又為山水勝境增添了詩情畫意。

創作背景

元以來的文人畫畫,旨在“寄興游心”,“聊以自娛”,故常以文人的休閒生活為題材,如讀書、彈琴、游賞、文會、論畫等等。王紱繼承了這種畫風,此圖就是刻畫文人雅士聚在山下茅亭中談詩論文的情景。

王紱生於元末而長於明初,正是明朝廷大開殺戒,橫掃元代畫風之際,畫家人人自危,競相摹仿南宋馬遠、夏圭的畫風以自保。而王紱卻熔煉“元四家”之精華,並自出新意。也許是他徹悟於“自娛”的宗旨,僅畫了留在家中自賞,而將其墨竹圖拿出面世。無怪乎他的墨竹圖對明代繪畫的影響極大。畫竹大家夏昶就是出其門下。

作品賞析

此圖為王紱的代表作,寫文人雅士于山亭聚會的情景。該圖立意古逸,構圖嚴謹。圖中筆墨深厚華滋,在繼承元代文人畫的基礎上揉進了自己的筆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寫,按結構層層加疊,最後以濃重墨勾皴點苔,使整個畫面具有蒼茫濕潤、清靈爽利的特殊效果。

王紱的山水畫,取法吳鎮倪雲林,也師王蒙,而這幅畫更多地參合了王蒙的筆意。用筆較乾,山石的解索皴由淡至深多次皴、擦、染,墨色蒼潤厚重,而焦墨的點、擦,更增其蒼莽沉鬱。這正是王蒙獨特之處。“元四家”中,吳鎮多用濕筆,而黃公望、倪雲林都以淡雅簡潔著稱,只有王蒙,反覆皴、染,尤其是焦墨的點、擦,包融萬象,開創了山水畫寫意的新境界。此圖的用色也很有特點:山石染墨赭色,使山體益增其凝重,而在雙勾的樹葉及樓閣的窗棱上染硃砂色,雖明艷,但並不破壞墨和色的融洽,歷經六百多年依然讓我們感受到畫面墨氣的濃郁。

作者簡介

王紱(1362-1416)明代畫家。紱,一作芾,字孟端,號友石螯叟,後以字行。無錫(今屬江蘇)人。他自少志氣高逸,曾北游江淮,浮黃河,游太行,出雁門,弔古慨今。時人慕其名,爭相延請他,見其氣貌偉岸,言詞踔歷,益加器重。他因事被謫戍山西十餘年,又當過小官,最後歸江南,隱居於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性耿介,有豪貴投金購其字畫的,常拂袖而去。人勸之,他說:“丈夫宜審所處,輕者如此。重者將何以哉?”一次在京城,月下聞簫聲,他乘興作《石竹圖》。次日一早訪其人贈之,見是一個販貨的商人。那商人拿出貴重的紅色毛織地毯送他,求他再畫一幅以成對。他居然氣忿忿地將前一幅畫也撕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