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版大藏經

明版大藏經

張掖大佛寺藏經殿藏有一部明代佛經。這部佛經保存之完整,裝幀、印刷之精美,工藝、書法、繪畫技巧之高超,使人無不傾心讚嘆。1991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鑑賞這部佛經後讚不絕口:“精品,精品,它不僅是佛教文化在張掖的歷史見證,也是很美的書畫作品。”

簡介

張掖大佛寺藏經殿藏有一部明代佛經。這部佛經保存之完整,裝幀、印刷之精美,工藝、書法、繪畫技巧之高超,使人無不傾心讚嘆。1991年,著名考古學家宿白鑑賞這部佛經後讚不絕口:“精品,精品,它不僅是佛教文化在張掖的歷史見證,也是很美的書畫作品。”1992年,著名佛學專家、全國佛協會長趙朴初稱它為“國粹、國寶”。1993年7月,甘肅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這部佛經為國家一級文物。1996年8月29日,佛經中的“金經”又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確認為國寶。

人文歷史

這部藏經是明英宗皇帝以”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上為國家祝禧,下為生民祈福”而“頒賜天下”的。佛經全稱《大明三藏聖教北藏》(以下簡稱《北藏》),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由明司禮監在北京開始雕版印刷,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雕印完畢。隨後,欽差講經兼賜寶藏的圓融顯密宗師道深即至張掖,負責陸續運來佛經的移交、講授及管理事宜。從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至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歷經五年,《北藏》才陸續運至張掖。

這部{北藏),總計6361卷,分作636函,總數達1621部,分別封裝於明代製作的10個大經櫥中。《北藏》按原目錄排列順序,依“千字文”為序編號,自“天”至“石”每字一號,每號一函,每函10卷,用錦絹製成的內外套及包袱裹封。經櫥呈長方體,高2.17米,寬2.14米,進深0.62米。每個櫥內,制64個經匣(類似抽屜),每匣裝一函經。目錄與佛經同期雕印,連同明英宗頒賜大藏經聖旨分四卷,摺裝成卷,包裝入櫥。

這部佛經,人藏保管及編目排架十分嚴謹科學,極大地方便了誦閱經卷的僧侶。遠在550多年前的明代,在經典管理上採取近似現代圖書分類管理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個創造。在佛經的管理制度上也是非常嚴格的。根據明英宗頒賜的聖旨看,一是有專管機構和人員,二是制定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由於“敬奉守護”,“敢有違者,必究治之”,因此使大藏經得以妥善保護。

這部藏經,集各宗派經籍、戒律、論藏之大成,篇目繁多,內容豐富,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版《北藏》。《北藏》收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妙法蓮花經》《華嚴經》《金剛經》《涅槃經》等1612部,全部經文用雋秀工整的楷書抄寫,木板雕印。印經為紙本,每版25行,折為5個半頁,每半頁5行,每行17字。總計18萬頁,3000多萬字。經卷長38厘米,寬12.7厘米;每函經卷的卷首印刷有精美的單線白描版畫一幀,縱43厘米,橫60厘米,內容為曼荼羅、佛像畫、說法圖、經變畫等,雕刻刀法遒勁,線條流暢。經卷畫套及卷封用清一色的藍絹包裝或彩絹錦繡裝幀,中間貼紙書寫經名、卷數,顯示出藏經的珍貴和皇家經典的高雅。

這部大藏經中最為珍貴的部分是用金、銀粉書寫的600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是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欽差鎮守陝西、甘肅御馬監太監兼尚寶太監魯安公王貴奉赦命書畫名士以《北藏》經為藍本抄寫的。王貴不惜巨資書寫這部現今國內保存的惟一明代金銀粉寫經,一是為了“上以圖報列聖龐賜之洪恩,下以孝資宗祖栽培之厚德”;二是超度已故父母昭勇將軍王公吳氏淑夫人之“泛慈航登彼岸”;三是祈求佛祖護佑自己久病不愈之身早日康復。不幸的是他“未竟志願,不遂而歿”。他的副手尚寶監、左少監、李貴,繼承其遺志,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完成了這部長達二十多萬字經卷的抄寫。寫經用的是紺青紙,以金銀粉調汁,用毛筆正楷書寫。60函經首部有用金粉精繪的佛畫曼荼羅,並“裁綾錦以裝潢”。金銀粉寫經,每卷長38厘米,寬12.7厘米,每半頁85字。另外,還有清代順治年間至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弘仁寺僧綱司劉道津,總理長老熊祖柄、呂方佩等募化,邀集書畫名流用金銀粉書寫的五部佛經。其中《華嚴經》60卷,《涅槃經》42卷,《報恩經》7卷,《勝王經》8卷,《心地觀經》8卷,共125卷。這些明、清寫經,均用正楷書寫在紺青紙上,字型雋秀工整,蒼勁有力。尤其是卷首佛畫曼荼羅等,充分運用傳統的中國畫線描技法,用不同的構圖、線條表現其內容。用線極其精巧講究,不同的對象或物體用不同的線描技法表現,用線或細若髮絲,直若琴弦,或彎如流水,曲若行雲。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首的一幅0.2平方米的曼荼羅中,描繪近百個人物,個個眉目清秀,衣飾飄灑,構圖對稱工整。一幅《涅槧畫》中,用金粉把釋迦牟尼涅槧時的情景描繪得生動感人。佛祖面容恬靜安閒,兩眼半睜半閉的釋迦有“視之若醒,呼之則寐”感。10個舉哀弟子,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清代金粉寫書卷首有部分五彩佛畫,用金粉勾繪,石青、石綠、丹砂、朱紅等著色,富麗堂皇,莊嚴肅穆。這些佛畫堪稱宗教畫中瑰寶。

自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皇帝頒賜《北藏》於張掖大佛寺後,大藏經就作為鎮寺之寶被僧眾妥善珍藏保管。清世祖順治四年(1647年),甘州回民米刺印、丁國棟發動反清起義,起義軍在與清將張勇的戰鬥中,一些散兵游勇趁火打劫,寺內佛經錦絹包袱被劫奪,並造成九百餘卷佛經失毀。從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開始,大佛寺僧綱司劉道津組織寺僧善信等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姑蘇坊刻本或其他藏本為藍本,與武威羅什寺聯絡,對《北藏》失毀經卷進行補抄,對經卷的封皮、函套、裹經包袱也進行了整修。這項補救工作一直持續到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才完成。1941年,國民黨馬步芳部要進駐大佛寺,為保護大藏經,國民黨張掖縣黨部委員、佛協會長張聲威與大佛寺住持妙顯商議,並請來其他寺院和尚,把經櫥全部泥封在藏經殿佛龕內,使之免遭厄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位名叫“本覺”的尼姑常住藏經殿看管佛經。1962年大佛寺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大藏經才重見天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