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南山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明溪縣南山,距縣城約500米,總面積18萬平方米, 是福建省目前第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1988年福建省文物十大考古之一 。經專家考古挖掘發現了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期洞穴居住面(全省首次發現)和豐富的文化遺物,發現了人頭蓋骨和300多粒的炭化稻穀和少量果核,為福建省內史前遺址之最,特別是牽牛花種子的發現,將改寫牽牛花泊來我國的歷史年代。對福建省尤其是閩西的史前社會人類活動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今年年初,該遺址還被評為全國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景點
縣城東南方向約五里之處,有兩座山隔溪相望,溪右邊是象鼻山,溪左邊是獅山,民間稱獅象交牙,封鎖著東南方向的邑水口。溪左邊的石灰岩獅山十分逼真,特別是獅頭,有嘴有眼有鼻有耳,嘴裡還大口的飲著溪里的水。明朝崇禎初年,在獅頭上建起了一座七層磚塔,名叫南山塔,又叫文峰塔,作為縣城標誌。
明崇禎五年(1632),歸化縣令楊鼎甲寫《建文塔記》,文中說建塔宗旨為文峰常聳,文運日新。高距獅頭之上文塔底寬約三丈,高約七丈七,底層對稱的兩道門由螺旋形各自盤旋而上階梯通向塔頂。明崇禎六年(1633)又在塔右畔建一座文塔寺。
獅山是郊遊好去處,昔時文人士子嘗幽會期間,或在文塔寺談詩論文,或登塔頂遠眺縣城全貌。學館少童也常到此“遠足”。民國初年獅塔被雷轟去二層半,剩下五層仍頑強矗立獅頭,仍是人們喜愛涉足勝景。一九五八年剩下五層磚塔全被拆,青磚搬去砌大煉鋼鐵小高爐。
人文
周博士介紹,目前南山古人類遺址已經發掘出了一定數量商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石器、紅燒土以及灰坑遺蹟,還發現了一個墓葬,隨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
據了解,該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福建和台灣山區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聚落方式與規模、文化面貌特徵、稻作農業的起源與演化、山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景觀
縣城東南方向約五里之處,有兩座山隔溪相望,溪右邊是象鼻山,溪左邊是獅山,民間稱獅象交牙,封鎖著東南方向的邑水口。溪左邊的石灰岩獅山十分逼真,特別是獅頭,有嘴有眼有鼻有耳,嘴裡還大口的飲著溪里的水。明朝崇禎初年,在獅頭上建起了一座七層磚塔,名叫南山塔,又叫文峰塔,作為縣城標誌。
歷史
明崇禎五年(1632),歸化縣令楊鼎甲寫《建文塔記》,文中說建塔宗旨為文峰常聳,文運日新。高距獅頭之上文塔底寬約三丈,高約七丈七,底層對稱的兩道門由螺旋形各自盤旋而上階梯通向塔頂。明崇禎六年(1633)又在塔右畔建一座文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