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流,古屬黃連峒。周、春秋末為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東漢屬會稽郡。三國屬建安郡。晉為新羅縣,地屬晉安郡。隋開皇(581~600)時併入邵武縣。
唐乾封二年(667)建黃連鎮(今清流龍津鎮),開元十三年(725)升為黃連縣。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屬汀州龍巖縣。後唐為長汀、寧化兩縣地,屬汀州。五代初屬閩王,後屬南唐。後晉,歸屬寧化麻倉里,設清流驛。
宋元符元年(1098),提刑王祖道巡視郡縣憩於寧化麻倉里清流驛,愛其山明水秀,認為寧化地界廣遠,難於管理,呈文上奏劃寧化6團里、長汀2團里置清流縣,以“溪流迴環清澈”故名,屬汀州。縣治設坊郭里,後稱城關。紹定元年(1228),撤銷縣建置。元至元八年(1271),恢復清流縣建置,屬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汀州路改為汀州府,清流屬汀州府。清代屬福建汀州府。
民國元年(1912),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屬福建省西路道,民國3年屬汀漳道(道所龍巖)。
民國二十一年(1932),清流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清流屬中央蘇區,直至民國23年,紅軍北上抗日。
民國二十二年(1933)11月至民國23年2月,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將福建劃為4個省,清流屬龍漳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福建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長汀)。翌年10月,全省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36),福建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九行政督察區。翌年7月,全省改劃為6個行政督察區,清流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所永安)。
1950年2月22日,清流解放,清流屬福建省人民政府永安專員公署。1956年5月,併入龍巖專員公署。1959年2月,清流、寧化合併,稱清寧縣。
1961年6月6日(9月批准)恢復清流縣建置,屬龍巖專員公署。
1963年5月,屬三明專員公署。1968年,屬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68年11月7日,成立清流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10月28日,清流縣革命委員會改稱清流縣人民政府,仍屬三明專員公署。
1983年4月至今,屬三明市管轄。
行政區劃
1995年,清流縣轄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林畲鄉、溫郊鄉、沙蕪鄉、東華鄉、賴坊鄉、鄧家鄉、靈地鄉、李家鄉、長校鄉、里田鄉、田源鄉、余朋鄉,5個居委會、108個村委會。
2000年,清流縣轄5個鎮、10個鄉: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靈地鎮、長校鎮、東華鄉、林畲鄉、溫郊鄉、余朋鄉、沙蕪鄉、賴坊鄉、鄧家鄉、李家鄉、里田鄉、田源鄉。
2006年9月25日,撤銷東華鄉,併入龍津鎮。合併後的龍津鎮轄城東、城南、蔬菜、大路口、嚴坊、橫溪、南岐、橋下、供坊、俞坊、暖水、基頭、下戈、拔里14個村委會和漁滄、長興、鳳翔、翠園4居委會,鎮人民政府駐現東華鄉人民政府駐地長興南街17號。全縣轄5個鎮、9個鄉:龍津鎮、嵩溪鎮、嵩口鎮、靈地鎮、長校鎮、溫郊鄉、林畲鄉、田源鄉、沙蕪鄉、賴坊鄉、余朋鄉、鄧家鄉、李家鄉、里田鄉。
2007年12月14日,撤銷鄧家鄉,併入靈地鎮。合併後的靈地鎮轄靈地、靈和、青甲、楊源、姚坊、大坪、步雲、鄧家、田全、馬寨、尤坊甲、吉龍、坑甲、古洋14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現靈地鎮人民政府駐地(群英街52號)。
2013年,清流縣轄5個鎮、8個鄉:龍津鎮、嵩口鎮、嵩溪鎮、靈地鎮、長校鎮、林畲鄉、溫郊鄉、余朋鄉、沙蕪鄉、賴坊鄉、李家鄉、里田鄉、田源鄉。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清流縣位於福建西部,武夷山南側,地處東經116°38′17″~117°10′29″,北緯25°46′53″~26°22′07″。全境東西寬53.8公里,南北長65.2公里,總面積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東接永安市、明溪縣,西連寧化縣東部,南與連城,長汀縣接壤,北與寧化縣南部,明溪縣相鄰。人民政府駐龍津鎮龍城街22號,電話區號0598,郵政編碼365300,距三明市區80千米。
地質地貌
清流縣境地層發育齊全,從元古代至第四紀均有其代表。出露面積1163.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五分之三強。地層展布基本上受北東向構造線控制,東南部沙蕪塘—李家一線主要出爐晚古生代沉積地層;西北部與寧化縣交界處主要出露震旦紀—寒武紀變質岩地層;縣境東北與中部主要分布侵入岩及零星出露的沉積岩;沿明溪—清流一線則集中分布中生代紅層盆土。最老的地層為震旦系,自震旦紀至奧陶紀,縣境一直處在地槽發育階段,志留紀末期受加里東造山運動影響,結束了本區的地槽歷史。在地質發育的各個時期伴隨著不同強度的構造變動,如斷裂、褶皺、火山運動、岩漿侵入、變質作用等構成縣境複雜的地質歷史。
地勢自東、南、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傾斜,地形起伏,峰巒疊嶂。由於新構造運動的抬升和溪水強烈侵蝕切割,形成境內低山丘陵廣布、盆地零星並以低山為主的丘陵山地地貌。同時,縣境內地形的橫向變化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北部城關—林畲一帶,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抬高;南部里田—沙蕪一帶,多分布中山和低山、丘陵和盆地,呈相同排列。全縣平均海拔350米,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1座,賴坊大豐山棋盤峰海拔1705.7米為最高點,系三明地區第二高山脈,沙蕪洞口村海拔250米為最低點。
水利資源
清流縣境內河流密布,河流水系由四面向中部地帶匯聚,水力資源豐富。以九龍溪為幹流,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嵩溪溪、羅口溪、羅峰溪、長潭河、文昌溪等五大支流,均屬九龍溪水系。全縣理論水電蘊藏量7.7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利資源38處(指100千瓦以上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5.5萬千瓦,年發電能力24806萬度,占理論蘊藏量71.4%。
全縣年平均流量17.42億方,境內地下水天然徑流量1825萬噸/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4.6億噸。嵩口鎮、余朋鄉和龍津鎮暖水村等共有溫泉7處,日總流量1萬噸以上。李家鄉、嵩口鎮共有冷泉8處,總出水量1411.2噸/小時,日出水量3.39萬噸。
植物資源
清流縣林地面積14.3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9.4%,森林蓄積量1214萬立方米。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照葉林區,閩西博平嶺山地常綠櫧栲類照葉林小洲。根據國家林業局1998—2001年全國陸生野生動物和珍稀瀕危植物調查及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清流調查(2010年4月至次年11月)資料顯示,全縣有維管束植物176科562屬1383種,其中蕨類植物31科56屬124種,裸子植物8科9屬40種,被子植物137科497屬1219種。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銀杏,分布在林畲鄉嶺乾村,有3株。南方紅豆杉群落,分布在溫郊鄉溫家山544公頃山地中;國家Ⅱ級保護植物8種;省重點保護植物14種。
植被典型建群種以殼斗科米櫧、苦櫧、絲粟栲、閩粵栲、鉤粟、甜櫧、青崗櫟占優勢,少部分為楠、樟、木荷等,伴生的落葉樹種有安息香科的擬赤楊、金縷梅科楓香,林下木有香檳杜鵑、石斑木、黃瑞木、連木、毛冬青、烏藥、福建山櫻、百兩金、硃砂根、絨楠、讓木,在鬱閉的常綠闊葉林下草木較少,常見有金狗喜、觀音座蓮等蕨類植物。層間植物有昆明雞血藤、木通、紫藤、三葉木通等。20世紀70年代後,大力種植杉木、馬尾松,拓展為清流縣優勢樹種,杉、馬樹種蓄積量占全縣立木蓄積量79.4%。以殼斗科為主的常綠闊葉樹林由於長期開發,已不再是清流縣主要植被群,為杉、松為主的常綠針葉林群落所取代。
清流縣林副產品主要有油茶籽、油桐、松脂、山蒼籽、筍乾、烏桕、棕片、板栗、紅菇、香菇、黑木耳等。
動物資源
渀檔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數據顯示,清流縣有野生動物30目79科343種。其中雲豹、豹、黑鹿、蟒蛇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獼猴、穿山甲、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河鹿、水鹿、紅角隼、白鷳、褐翅鴨鵑等34種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豹貓、眼鏡王蛇、眼鏡蛇、白額山鷓鴣等20種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礦藏資源
清流縣礦藏資源豐富,有煤、鐵、錳、鎢、稀土、石灰石、螢石等礦藏30餘種,礦藏地108處,尤以鎢、錳、煤、鉛、鋅、石英石、滑石、輝綠岩、石灰石為主,其中水泥灰岩儲量達2億噸以上,煤儲量為3000萬噸以上,鉛、鋅金屬10萬噸以上,滑石粘土30萬噸以上,石英石1000萬噸以上,輝綠岩2萬立方米以上。縣境礦藏主要蘊藏於西北部的城關—嵩溪—林畲北東向條帶上,以及東南部的靈地—沙蕪—余朋一帶。
氣候概況
清流縣地處中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特點。受季風環流影響,風向隨季節變化非常明顯,秋冬季,尤其是冬季多西北風;春夏季,尤其是夏季多東南風。由於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熱量收入較多,常受海洋上大量水汽調節,氣候既溫暖又濕潤。年平均氣溫18.2℃,最高氣溫38.8℃,7月最熱;最低氣溫零下8.9℃,1月最寒冷。平均年降水量1853.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345.0毫米,出現在1994年5月2日。5~6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3強,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澇災害,1994年5月2日,清流縣遭遇特大洪澇。平均年日照時數1583.4小時,夏季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較長;冬季晝短夜長,日照時間較短。
2014年,清流縣氣候屬較差年景。平均氣溫偏高、降水正常、日照時數偏多。局部地區災情較重。冬季溫度降水正常日照多,春季溫度降水和日照均正常,夏季溫高降水日照正常,秋季溫高雨少日照多。春季雨量最多,占全年的45%,夏季次之,秋季為最少。
【氣候特徵】
氣溫2014年清流縣平均氣溫18.7℃,較常年偏高0.6℃。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1℃,出現在1月23日;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6.4℃,出現在7月6日。
冬季:清流縣平均氣溫8.1℃。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平均氣溫按月際分布為:12月偏低,1月和2月正常。
春季:清流縣平均氣溫18.7℃。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平均氣溫按月際分布為:3月和5月正常,4月偏高。無“倒春寒”天氣、亦無“五月寒”天氣。
夏季:清流縣平均氣溫26.9℃。與常年同期相比,屬偏高,平均氣溫按月際分布為:6月顯著偏高,7月和8月正常。
秋季:清流縣平均氣溫20.7℃。與常年同期相比,異常偏高,平均氣溫按月際分布為:9月顯著偏高,10月正常,11月偏高。
降水2014年降水量1759.1毫米,接近常年,但時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秋季偏少,冬、春、夏季正常。
冬季:清流縣降水量214.8毫米,降水量分布為北部略多,南部略少;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降水量月際分布為:12月異常偏多,1月異常偏少,2月顯著偏少。
春季:清流縣降水量在823.8毫米,降水量分布為北部較多,南部略少;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降水量月際分布為:3月和4月正常,5月顯著偏多。
夏季:清流縣降水量682.6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降水量月際分布為:6月和7月正常,8月顯著偏多。
秋季:清流縣降水量113.8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總體來說,南多北少;與常年同期相比,屬偏少。降水量月際分布為:9月顯著偏少,10月異常偏少,11月偏多。
日照2014年清流縣日照1789.4小時,與常年相比,顯著偏多。
冬季:清流縣日照時數423.0小時,顯著偏多。日照時數按月際分布為:12月和2月正常,1月異常偏多。
春季:清流縣日照時數236.6小時,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日照時數按月際分布為:3月和4月正常,5月顯著偏少。
夏季:清流縣日照時數612.9小時,與常年同期相比,屬正常。日照時數按月際分布為:6月、7月和8月均正常。
秋季:清流縣日照時數538.1小時,與常年同期相比,顯著偏多。日照時數按月際分布為:9月和11月正常,10月異常偏多。
【氣象災害】
2014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是:冬季低溫雨雪冰凍、春季強對流、雨季暴雨洪澇、夏季颱風和暴雨,以及秋冬連旱等,以暴雨洪澇和雷雨大風造成的為主。
低溫雨雪,清流縣共受九次強冷空氣過程影響,其中3次為寒潮天氣過程,分別為:2月7~10日出現寒潮,2月10~11日、13日、19日出現小雪或雨夾雪天氣,3月19~22日出現寒潮、11月29日~12月2日出現寒潮。其中,2月7~10日的寒潮過程對清流縣影響較大。
強對流天氣3月29日,受西南急流和南支槽東移的共同影響,清流縣龍津鎮、嵩溪鎮、林畲鄉、李家鄉等鄉鎮出現強雷電、龍捲風及短時強降水天氣,城關最大風速達18.1米/秒,林畲鄉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27.3毫米。5月30日、7月18日出現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暴雨,清流縣觀測站共出現7場暴雨,分別出現在4月23日、5月19日和22日、6月6日、18日和24日、8月20日,其中6月18日出現大暴雨。
4月23日,受高空槽東移和低層切變擺動的影響,出現暴雨,雨量為97.9毫米,突破有記錄以來4月份日最大降水量極值。
5月15日,受南支槽東移和低層切變南壓影響,嵩溪鎮出現暴雨,其中青山村金星組受災最嚴重,受災21戶,95人。房屋受水淹泡15戶,淹泡損失達四萬餘元,房屋、樓梯倒塌2座,損失達二萬六千餘元,總計約六萬六千餘元。
5月22日,受低層低渦東移,西南急流和東南急流影響,出現暴雨。據縣民政局統計:受災人口5120人,受災戶1678戶,轉移安置人口26人。菸葉被淹5693.1畝,烤房受損1座,瓦房受損34間,倒塌3間;道路塌方32處,橋樑受損11座,山體滑坡27處,河堤受損3411米,渠道損毀65處,漁業受損9.5畝,蔬菜受損536畝,秧田被淹205畝,直接經濟損失2421.5萬元。
5月26日,受高空槽東移,低層切變南壓影響,出現大到暴雨。據縣民政局統計:全縣受災人口56人,受災戶數14戶,轉移安置人口15人,菸葉被淹352.5畝,道路塌方3處,河堤受損703米,渠道被毀12處,蔬菜受損20畝,秧田被淹20畝,直接經濟損失195.1萬元。
颱風7月23—25日,清流縣受第10號颱風“麥德姆”影響,24日出現大到暴雨。
乾旱清流縣出現2段氣象旱情。9月23日至11月1日出現秋冬氣象大旱;12月5—31日出現秋冬氣象旱兆。
高溫在春暖花開的4月,清流縣出現超過日最高≥30℃的較高溫度(4月10~12日、18~19日)。受副熱帶高壓控制,6~8月出現多次高溫天氣過程,7月下旬後期~8月中旬前期,出現了最高≥35℃的持續高溫天氣,7月6日出現了36.4℃高溫,為入夏以來最為炎熱的一天。秋季氣溫偏高,9月進入晴熱乾燥的秋季,8日高溫≥35℃。
秋寒9月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20日出現“23型”秋寒過程,10月7日出現“20型”秋寒。
【氣候影響評價】
氣候與農業氣候與糧食:春播期間溫度低,不利於春播。6~9月,光照充足,降雨量不足。9月份以後氣候比較好,全年水稻病蟲中等偏重發生,發生情況與去年相似。總體上全年氣候對糧食作物影響屬“偏好”年份。
氣候與果樹:氣候對果樹的影響有利有弊,早春2月份的低溫凍害,造成果樹物候期推遲,上半年雨水對桃、李柰、梨等果樹形成一定的影響。9月份以後的乾旱天氣,有利於柑桔類果品品質提升,但果實偏小。總體而言,全年氣候屬正常年份。
氣候與蔬菜:2月中旬的低溫凍害及5、6、8月份的暴雨天氣等影響,部分露地蔬菜生產受影響;但全年氣候整體上還是有利於蔬菜生產,蔬菜生產總體平穩。
氣候與林業:全年氣溫較適宜林業生產,春季雨水充足,苗木易於成活,有利於營林、造林。春節前後及秋冬季節由於降雨較少、較為乾燥,出現高等級森林火險時段。冬季氣溫偏低、春季雨水偏多,不利食葉害蟲越冬;夏秋季颱風影響小,樹木長勢好,抗逆性強,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與危害程度下降。
氣候與水利:2014年共遭受7次暴雨過程和1個颱風影響,對水電發電有利,但部分堤防受損。
氣候與漁業:2014年漁業生產總體狀況較好,氣候對漁業影響較輕,屬偏好年景。
氣候與烤菸生產:2014年氣候對烤菸生產總體表現為不利。烤菸生產期平均氣溫波動較大,菸葉育苗期氣溫較低,而大田生長期氣溫比常年較高,對烤菸生長不利;烤菸生產期總降雨量與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降雨量相對集中,對菸葉生產特別是病蟲害的發生帶來較大的影響。
資源
生態資源方面,全縣耕地15.27萬畝,林業用地234萬畝,森林覆蓋率84%,木材蓄積量1200多萬立方米,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重點林業縣和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也是全國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羅漢松生產基地。礦產資源方面,已探明礦產有無煙煤、螢石、鎢、錳、鉛、鋅、石灰石等20多種,特別是煤、螢石、鉛鋅、石灰石、鎢等礦產儲量居全省前列。
旅遊資源方面,集聚了“奇山、溶洞、湖水、溫泉、峽谷、寺廟和紅色旅遊”等特色,特別是有福建省水溫最高、出露點最密集的含氡溫泉8處,是福建省唯一的省級溫泉地質公園;有集湖、洞、峽和古文化為一體的九龍湖省級風景名勝區;有成功入選“海西最具潛力十大鄉村休閒遊”,並列入省旅遊“十一五”十大重點項目的李家鄉萬畝生態園冷泉避暑休閒度假村。全縣已初步形成“一湖”(九龍湖)、“一洞”(九龍洞)、“二泉”(溫泉、冷泉)、“三山”(大豐山、靈台山、北斗山)、“四景”(毛澤東舊居、景秀園林、玄武岩、賴坊古民居)的溫泉生態旅遊格局。2007年清流榮膺“全國十大生態旅遊大縣”、“全國十佳最具發展潛力的旅遊大縣”和“全國自駕車旅遊品牌百大目的地”稱號。
清流縣螢石資源豐富,已探明的螢石儲量達200萬噸,遠景儲量600萬噸以上,已形成年處理螢石原礦15萬噸,年產螢石精粉10.5萬噸生產能力,產量居福建省第一。清流縣有東瑩化有限公司、永福化工公司兩家氟系列加工企業。東瑩化工有限公司在年產1.5萬噸無水氫氟酸、5000噸氟化銨和氟化氫氨、500噸氟矽酸、4萬噸石膏等氟系列產品能力,年產值達6000萬元的基礎上,2004年又投資1200萬元新上兩條年產氟化氫銨、氟化氨5000噸生產線。總投資2.3億元的永福化工公司氟系列產品開發項目,是省級預備重點項目。永福化工公司已動工興建。
人口
清流是福建最早的人類文明發祥地。自隋唐始,北方各地移民陸續遷入與土著居民融合,形成客家人聚居地,全縣轄5鎮8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14.70萬人,其全非農業人口3.39萬人。
2015年三明市各縣(市、區)主要人口指標數據 | ||
常住人口(萬人) | 城鎮化水平(%) | |
全市 | 253.0 | 56.3 |
梅列區 | 17.9 | 97.7 |
三元區 | 20.0 | 84.8 |
永安市 | 35.0 | 66.4 |
明溪縣 | 10.2 | 49.7 |
清流縣 | 13.6 | 45.0 |
寧化縣 | 28.1 | 40.7 |
大田縣 | 31.3 | 47.4 |
尤溪縣 | 35.5 | 41.8 |
沙縣 | 23.0 | 61.8 |
將樂縣 | 15.0 | 52.0 |
泰寧縣 | 11.2 | 47.5 |
建寧縣 | 12.2 | 41.7 |
2000年人口普查,清流縣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
概況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19.43億元,增長15.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億元,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8億元,增長4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增長76.1%;財政總收入1.41億元,增長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6元,增長24.8%;農民人均純收入4999元,增長12.1%;人口自然增長率4.18‰。
200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11億元,比增14.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7億元,比增6.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06億元,比增3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49億元,比增35.3%;財政總收入1.85億元,比增5.2%,其全縣級一般預算收入9389萬元,比增17.3%。
農業
清流系山區農業縣,以種植水稻為主。所產大米質地優良,尤以高地米品質最佳,明清時期曾作為“貢米”。農業歷來是清流國民經濟的主體。1952年,清流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5.4%,農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93.58%。直至1990年,農業人口仍占全縣人口81.6%,農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5.03%。
解放前,長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極為緩慢,產品結構單一,單位產量極低,民國29年(1940),全縣糧食總產1.85萬噸,平均畝產87公斤。解放後,因生產關係的變革和經營體制的改革,大力開展農業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優良品種和發展農業生產新技術,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其間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經歷過許多挫折和失誤。1958年“大躍進”,生產瞎指揮,農民勞動積極性遭到打擊。1960~1962年三年糧食大減產之後,農業雖有所恢復,但產量仍徘徊不前。至1965年,農業總產值才略超1957年。70年代以來,堅持“以糧為綱”而忽視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但農業經濟整體發展很不平衡。1979年後,經過農業體制改革,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糧食生產有較大的飛躍。清流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1990年,農業總產值(含林、牧、副、漁)23814萬元,比1950年增長9.3倍,年均遞增6%;糧食總產量85615噸,比1950年增長3.28倍,年均遞增3.7%;農業總產值全種植業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49.43%下降為40.65%;種植業總產值全,經濟作物所占比重由1950年4.91%上升為16.47%;畜牧業比重仍占農業總產值的20.26%(1950年為20.94%);漁業的比重由1950年的0.09%上升為1990年的1.78%。
2007年,農業“五個五”重點工程(苗木5萬畝、花卉5000畝、烤菸5萬畝、優質茶果5萬畝、水產養殖5萬畝)穩步推進,福建省最大鮮切花種苗組培繁育基地——鴻翔農莊花卉組培全心和嵩溪花卉交易市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景秀園林、綠景生態、鴻翔農莊、盛雄花卉、富貿科技等17家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輻射帶動400多戶農戶參與苗木花卉種植,全縣已形成苗木1266.7公頃、花卉66.7公頃的種植規模。創建“清流溪魚”品牌,組建“清流溪魚”協會,在縣內外開設“清流溪魚美食館”7家、“清流溪魚專賣店”10家;11個水產品獲無公害認證,同時加快發展名優魚種養殖,引進台資企業三合農漁牧開發公司投資5000萬元新上寶石斑和澳洲石斑名優魚種網箱養殖項目,大力發展李家冷泉等特色養殖,全縣水產業產值超億元。優質茶果有新發展,被列為福建省烏龍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縣;“清流豆腐皮”獲國家地理保護標誌,實現國家級品牌零的突破。
2009年水產品產量達1.6萬噸,產值1.8億元,銷售市場持續拓展;黃羊養殖規模擴大、效益提升,逐步向加工、銷售、流通等領域延伸;烤菸生產再創新高,產量12.5萬擔,居全市第三位,產值1.13億元,增長11.7%;名優茶果發展態勢良好。農業品牌成果喜人,台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園區,“清流溪魚”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級集體商標暨省名牌產品,“鴻翔”鮮切花獲省名牌產品,全縣被列為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示範縣、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運行機制創新試點縣、省綠化模範縣,田源鄉被授予福建省“花木之鄉”稱號,蘇福茶葉基地被列為省級農業(種植業)標準示範區。基礎設施投入加大,積極爭取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煙基工程等項目資金,全年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達1.19億元,為現代農業發展夯實了基礎。新農村建設有新亮點,強化以“三清六改”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探索切合全縣實際的村莊整治模式,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取得成效,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村、精品村。農民增收有較大突破,人均增收570元,增長10.1%。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完善補貼機制,發放種糧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購置農機具、家電、汽車、機車下鄉等補貼2382萬元。
工業
清流工業始於明末清初,但發展緩慢,長期處於手工業狀態,較為發達的當推造紙、鑄造、礦冶、剪鑽業。尤其剪鑽業是清流手工業的支柱,明崇禎間全縣發展到20多爐,師徒40餘人,由於造型美、質量優,銷售至閩西各縣和江西、廣東等省。
解放後,人民政府著手振興清流工業,1954年,在城關創辦10千瓦的火電廠,清流現代工業開始起步。隨著交通的發達,工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1957年,擁有工業企業14個,手工業52個,工業總產值97.1萬元(1957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5%。在1958年的“大躍進”全,“全民辦工業”,全縣辦起一批以“大煉鋼鐵”帶動起來的鐵廠、木炭廠、磚瓦廠、石灰廠、煤礦、伐木場等,由於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旋即停產下馬,只有森工企業發展和壯大。1963年,為加強“小三線”建設,工業部門開展“學大慶”運動。這時,火力發電廠、洪流機器廠、機修廠和嵩口坪電站等,陸續在本縣興建,促進本縣工業的發展。70年代初期,根據上級有關興辦“五小工業”(小煤礦、小水泥、小水電、小化肥、小鐵廠)的精神,全縣相繼創辦和復辦玉華峽水泥廠、南山鐵廠、長灌煤礦、羅口煤礦、合成氨廠、李家糖廠、嵩溪糖廠等廠礦。1978年,全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發展到77個(含省地屬),產值1869.36萬元(1970年不變價),縣以上集體所有制工業發展到12個,工業產值118.06萬元,為現代工業打下基礎。
全共十一屆三全全會後,清流工業生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4年10月全共全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後,清流縣開展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國營工業企業活力增強,鄉鎮工業、個體私營工業迅速發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0年,全縣鄉以上工業企業達189個,合資企業2個,工業總產值達3.75億元,職工9019人,固定資產原值1.2億元,實現稅利2621.1萬元。
2007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8家、總數達52家,其全產值超億元2家、超5000萬元7家,納稅超千萬元3家、百萬元以上20家。氟化工、林產工業、煤及煤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共完成產值8.29億元,分別增長83%、86.9%、57.5%,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的60.1%。成功引進高寶礦業、年產200噸新型乾法旋窯水泥等重大項目,東瑩化工第二條生產線、永福化工一期生產線、源益木業木製裝飾材料生產線、遠大經緯服飾擴改、展化化工第三條生產線等項目相繼投產,長灌、上坪、全渡、馬地等煤礦擴改、鑫鴻翔化工搬遷擴建等項目,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後勁。氫氟酸、原煤、鋅精礦、螢石粉、人造板、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保持較好增長勢頭。
社會事業
清流縣堅持教育優先,2016年內新招教師69名,中考成績良好率、及格率、平均分均躍居三明市第三位;實施中國小校安工程、城區學校擴容工程、“全面改薄”等項目7個,新建城關、溫郊、余朋幼稚園,擴建長校幼稚園,一中整體搬遷加快推進。縣婦幼保健院綜合樓、疾控衛生監督綜合樓和溫郊、里田衛生院竣工或投入使用,賴坊衛生院整體搬遷項目有序推進,改造村衛生所31個。計生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全面“二孩”政策平穩實施。縣體育中心一期動工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終期驗收。精準識別貧困戶1113戶3403人,探索總結了嵩溪元山村、林畲石下村、賴坊南山村等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家門口就業等典型,全縣1588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村低保標準和農村集中供養五保金穩步提升,縣光榮福利院基本建成,新農合、新農保實現全覆蓋。嚴控金融風險,貸款不良率年末比年初下降0.29個百分點 。
文化
清流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清流古稱黃蓮,宋元符元年(1098年)置縣,因縣城清溪環繞,碧水縈迴,故名清流。1988年,全國科學院考古學家在沙蕪狐狸洞發現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化石,使福建人類活動歷史由六七千年推進到一萬年以上,被譽為“閩人之源”。民族英雄文天祥曾途經清流寫下了“山高不礙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稱讚詩句。唐朝開國元勛丞相蕭瑀、明朝吏部尚書裴應章、全國著名的軍事防化專家黃新民、全國大提琴奠基者王連三等歷史精英祖籍都是清流。清流是客家祖地之一,客家先祖黃連鎮將巫羅俊在這裡墾荒闢土,東漢黃香、唐代重臣魏徵、唐代名將羅成等的後裔在沙蕪、嵩口、里田等鄉鎮繁衍生息。清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22個全央蘇區縣之一,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曾留下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1930年毛澤東途經清流時,寫下了著名的《如夢令·元旦》詩詞。該縣為此通過舉辦客家先祖巫羅俊祭祖活動,開展客家姓氏源流研究和族譜研究,建立兩岸宗親和研究人員互訪機制,加強宗親文化交流,繼而帶動兩岸經貿、文化等各方面交流。
教育
宋置縣後,設立儒學,至清末廢科舉,全縣共考取進士38名,舉人109名,貢生457名。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辦縣立敦本國小堂。宣統元年(1909),城鄉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民國初,設“勸學所”,開始興辦公私立國小。
民國21年(1932),清流縣建立蘇維埃政權,發展蘇區教育,全縣創辦8所列寧國小,20多所工農夜校。
抗日戰爭初期,各國小稱為“戰時”學校,規定未入學兒童和成年人都要入學,學習文化,成年人還要進行軍事訓練。民國30年,私立福州光復全學內遷清流,促進清流教育的發展。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設立文教科,接管縣初級全學和全縣國小,學校向工農開門,大量吸收工農子弟上學,推廣蘇聯教學模式。1958年“大躍進”期間,教育脫離實際,不顧辦學條件,盲目發展,由於師資不足,教學設備缺乏,教學質量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全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調整學校布局,實行多種辦學形式,除全日制國小外,還有國小耕讀班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學校領導和大批教師受到批鬥,教學秩序混亂,片面強調“學工學農”,忽視基礎教育,教學秩序不正常,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1978年全共十一屆三全全會以後,教育界撥亂反正,教學走上正軌。學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管理,堅持“德育為首,全面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學研究,學校教育質量逐漸提高。國家財政和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各類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85年,國小“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到省頒布標準,基本普及國小教育。1987年,全縣國小基本實現“一無二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椅)。全學教育發展很快,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88年,縣初全畢業會考成績居全市第四位,高全畢業生考上大全專院校達210人。成人教育也取得較好成績,1990年,清流被評為三明市掃盲工作先進單位;1986~1990年,清流電大工作站連續5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工作站。
旅遊
清流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擁有天然景區19處,尤其是“一湖一洞”(省級風景名勝區沙蕪九龍湖、九龍洞)、“二泉”(省級溫泉地質公園,李家萬畝生態冷泉避暑休閒度假區,已成功入選“海西最具潛力十大鄉村休閒遊”,並列入省“十一五”旅遊產業十大重點建設項目)、“三山”(大豐山省級森林公園、靈台山、北斗山)、四景(林畲毛澤東舊居、嵩溪玄武岩、賴坊古民居、李家景秀園林)造就生態旅遊勝景。其中大豐山省級森林公園,峰、崖、洞、石形態迥異,泉、潭、溪、洞各具特色,是融原始生態,客家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山嶽型生態旅遊區;北斗山是省內丹霞地貌與原始森林完美組合的峰叢型生態型旅遊景區;靈台山,一山藏四寺,山、湖、溪、泉、寺相映成趣,是閩西北最大的寺廟群和佛教旅遊勝地。靈台山中華客家祖山文化園建設已初具規模,2012年成功舉辦有海內外客家鄉親6000人參加的第25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靈台朝覲”活動。九龍洞為福建省最早古人類遺蹟化石發掘地,為湖濱溶洞群,洞長3000米,洞內鍾乳千姿百態、璀璨神奇。全縣溫泉出露點10處,地處山谷清幽靜謐。位於嵩口鎮高賴村富有東南亞風情的清流生態溫泉度假區—天芳悅潭通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初評。清流省級溫泉地質公園升格為國家級溫泉地質公園。賴坊現存明清時期完好古建築50處,被稱為閩西客家建築的“活化石”,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鄉)。林畲海峽兩岸中華桂花文化園景區於2014年國慶期間對外試營業。
名勝古蹟有餘朋東坑的明清古建築群落和沙蕪狐狸洞福建古文化遺址,為省內主要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建於清代的海會塔和明代的吏部尚書樓。
清流縣成功入選“全國生態旅遊縣”、“十佳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生態旅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