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清雜記》,又名《明清玉心錄》,總計十二卷,主要記敘了明初1380年—晚晴1840年間流傳的民間情事。作者為張斈賦(1602-1678),字文心,號鹿公,又號鑄錯山人,荊楚鄖陽人士。遺作《自京赴鄖陽縣詠懷五百字》中附有自傳:“舉家居於武山之陽,生於明歷壬寅年,髫年師從一方大家南門居士,主習詩文,兼學訓詁之學。勝衣之年游甲海內,其間筆行不輟,著有拙作數篇,不足為外人道也。”其作品除《明清雜記》外,尚有《涯北余詩》、《採薇新談》、《亢龍記事》等,今唯存《明清雜記》全篇及《採薇新談》若干篇目。作者晚年曾因避戰事奔襲於江浙一帶,此間偶然接觸了大量民間的情文軼事,經整理後,編撰出了此本《明清雜記》,後又經其弟子之手添加了作者故居的一些傳聞,如《涼駁佩》、《花木談》、《黑白無常》等篇作品,均出自鄖陽周邊。
《明清雜記》文風清雅,內容新奇,多是不足百字的小文。分為子涼、醜駁、寅捌、卯月、辰十、巳柒、午日、未離、申開、酉秦、戌子、亥衿十二篇,內容主要記敘了明末清初年間,社會疾苦之風下尋常平民的愛情故事。整書起於“子涼”篇,隱晦的記敘了作者的一段感情經歷及個人對世間情感的看法,這一點,後人多有非議。如晚晴嘉道年間的方士陳寶奎曾評議子涼篇的《涼駁佩》:“行文如書楷,爾游離之外為上品,游離其中為下品,而非夾敘私情與其中,誠為下之下品。”
今天,人們游離於龐大的社交網路和高速的通信網路之間,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恐懼和孤獨。正像若干年前某位評議家說的那樣:聯絡方式越便捷,反而越扼殺了人們相思成苦的能力。這一點,從信箋的沒落便可看出端倪,就像“情書”這個詞,必然會在未來的某一年成為古董級的回憶。
當我們為此感到無奈時,便可向張斈賦的這本《明清雜記》取經學習,書中那些或絕美,或失意的愛情故事,無不成為我們開啟塵封心靈的一扇天窗,在古人的世界裡,我們既可以感受到《涼駁佩》中張生那種悔恨無奈的心情,也可以清晰的看到《花木易折》中青年子衿黑髮一朝白霜的決絕景象。這些具有超越意義的寫實小說真切的再現了那個年代的愛情,就像那個時代一樣,古老而讓人嚮往。
內容提要
子涼·涼駁佩
民間有及笄之女,姓花名木,為市井放蕩子張生所騙,用情甚多。乃悟過去世事多有黑白,諸法無常。後書“殤者夢中多有淚,不如涼駁還遺佩”於張生門庭之上,絕跡於耳。而後張生醒悟,尋花木而不得,喟然甚久,獨守餘生。
評價:這篇作品記敘了一位叫做花木的姑娘和張生之間的感情糾葛,短短數字闡述了女主人公花木寡淡的個性及厭世心態,後通過數筆勾畫的張生,傳達了作者對感情之路要有所忠貞的想法。(註:後人多認為此文中的張生是指作者自己,而花木則是作者嚮往的姑娘,因為全篇多處提到了花木這個名字,有心之人可以多加留意)
亥衿·花木易折
弘光年,鄖陽府有少年,發黑遠勝幼童。問及鄉里,曰,此人名子衿,少時工於書法,能善繪事,多以草木見長。然性情乖戾,好繪花木於鄖江二橋湖畔。臨橋有枯木一株,子衿數年於此做繪。有好事者偶日折此花木,戲謔於廝。子衿視後黑髮一朝白霜,刻字於枯木之上“花木易折人難謫,故友可擇今不擇。”
評價:此文通過描述一位白髮少年的白髮過程,記敘了他和一尊枯木之間的感情,至於究竟是友情?還是別的感情?大概只有作者會明了,這也是後世多對作者張斈賦有所詬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張斈賦(1602-1678),字文心,號鹿公,又號鑄錯山人,荊楚鄖陽人士。遺作《自京赴鄖陽縣詠懷五百字》中附有自傳:“舉家居於武山之陽,生於明歷
壬寅年,髫年師從一方大家南門居士,主習詩文,兼學訓詁之學。勝衣之年游甲海內,其間筆行不輟,著有拙作數篇,不足為外人道也。”其作品除《明清雜記》
外,尚有《涯北余詩》、《採薇新談》、《亢龍記事》等,今唯存《明清雜記》全篇及《採薇新談》若干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