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根頸細長,埋於土中;根圓柱形, 長7-30厘米,徑0.6-1.5厘米,通常不分枝,頂部稍細,有橫向環紋突起,稍粗糙,其餘表面細緻平坦,黃白色至黃棕色,斷面白色,富澱粉質,味甜。
莖直立,單一或數莖,圓柱形,徑2.5-5毫米,多分枝,有縱長細條紋輕微突起,上部粉綠色,基部帶紫紅色。
基生葉多數,呈蓮座狀,具長柄,葉柄長6-18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抱莖,葉鞘帶紫色,邊緣膜質;葉片輪廓闊三角狀卵形,長6-20厘米,寬4-14厘米,三出式二至三回羽狀分裂,一回羽片3-4對,下部羽片具長柄,向上柄漸短至無柄,長卵形,二回羽片1-2對,羽片短柄或無柄,卵形,末回裂片卵形或長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不規則的2-3裂或呈鋸齒狀分裂,長2-3厘米,寬0.6-2厘米,上表面綠色,下表麵粉綠色,光滑無毛;莖上部葉很少,具長柄,二回羽狀分裂,葉片小;至頂端葉更小,無柄,葉片3裂,裂片線形,細小。
復傘形花序多分枝,花序梗粗壯,傘形花序直徑3-10厘米,無總苞片或僅有1-2片,線形,薄膜質,傘輻4-8,不等長,長0.5-8厘米;小總苞片無或有1-3片,線形,長約4毫米,寬約0.3毫米,膜質;花瓣長橢圓形,小舌片細長內曲,暗紫紅色、淺紫色或白色,中脈顯著;萼齒顯著,狹長三角形或線形,花柱長,為花柱基的2-2.5倍,向下彎曲。
分生果卵形或長卵形,長5-7毫米,寬2-4毫米,暗褐色,背腹扁壓,背棱和中稜線形突起,側棱稍寬並增厚;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草叢中或溝邊、林緣路旁。 喜涼爽、濕潤氣候、較能耐寒,不耐高溫。宜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栽種,切忌在粘重、汗濕和含礫石多的土壤栽培。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青白江、金堂、簡陽、蒼溪、威遠、北川、平武、巴中、南川、閬中)、湖北(宜昌、當陽)等地。該種多為栽培植物,四川平武、北川、南川以及湖北宜昌、當陽等地有野生的。模式標本采自金堂。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撒播或條播,8月將拌砂的種子撒入畦面,薄蓋細土和稻稈。條播行距23-27厘米,其他要求同撒播。次年8月移栽,按行株距27厘米×(5-7)厘米開溝,直放種根1株,覆蓋土雜肥和火灰,再覆土超過根頭3厘米,並蓋草或稻稈。
栽培技術
淨作輪作
淨作:要求間隔種植川明參兩年以上地塊。
分帶輪作:採取川明參→小麥→玉米模式種植,具體做法是:利用雙六尺或雙五尺預留地,分別於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移栽川明參和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種植小麥於預留帶內,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川明參收挖後及時移栽玉米,玉米收穫後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種植小麥;上年在另一帶種植的小麥於翌年5月中旬左右收穫後,可種短季節蔬菜或其它短季作物或將麥稈覆蓋於廂面上,待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移栽川明參,如此輪作。
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兩年未種過川明參、豆科作物的沙壤土。
整地作廂: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千克-2000千克、硫酸鉀型的川明參專用肥50千克作基肥,深翻土壤。淨作地按130厘米-140厘米作廂,套作按預留行寬度做廂。要求廂溝深30厘米-40厘米,廂面壘成瓦背形。每間隔兩個行帶開深溝,要求主溝深50厘米-60厘米,同時做到三溝配套。
壯苗移栽
時間:8月1日-25日,即立秋前後一個月。
壯苗:直徑0.3厘米-0.5厘米,芽苞新鮮、無黑頭;
密植:行距25-30厘米、株距5-7厘米,每畝保證淨作密度3萬株,套作密度1.5萬株以上;
藥劑:用70%托布津800-1000倍浸種根。
方法:一是開溝深度與種根長度相適應,芽頭向上,使根系舒展伸直;二是將開第二排種溝的土蓋在第一排的種根芽頭上,覆細土3厘米-4厘米。
覆蓋:栽種後,立即用前茬收穫的玉米秸稈覆蓋廂面,以蓋嚴土壤為度。
田間管理
除草:出苗後若有雜草應及時人工除草,化學除草:在川明參長出兩片真葉時,畝用精喹禾靈一袋20毫升兌水15千克噴霧。
追肥:第一次在苗高7厘米-10厘米時,畝用清淡糞水40-50擔加尿素2.5-4.5千克追施;第二次追肥在次年立春前後,畝用硫酸鉀型複合肥15-25千克視苗情追灌。
割苔:除留種田外,當花苔剛抽出時,及時將花苔割去。
病蟲防治
苗期主要蟲害有螞蟻、蚜蟲和蟋蟀,可畝用2.5%敵殺死5毫升加70%托布津50克兌水噴霧,兼防根腐病等。在11月份至次年元月份用美邦治萎25克或瓜克靈20克兌水15公斤進行葉面噴霧防治根腐病。在次年2月-3月用70%托布津800倍防治菌核病。
根腐病,晚春多雨及所溫較高時發生,病穴用石灰粉消毒,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注。菌核病,發病初期可撒1:2混合的草木灰、熟石灰,或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澆灌。黃鳳蝶,幼蟲咬食葉片,幼齡期噴敵百蟲800倍液或Bt300倍液毒殺,或人工捕殺。
主要價值
【藥性】味甘;微苦;性涼;歸肺;胃;肝經。
【功能主治】養陰清肺;健脾肋運。主熱病傷陰;肺燥咳嗽;脾虛食少;病後體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
【使用注意】風寒咳嗽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