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理念
教育肩負著一個社會、人類永續進步的重任。人的本質總希望人類在一代一代的延續下,能夠不斷的進化,而教育則是一代將從古至今所學習到的一切宇宙真理,其中包括了人類繼續生存所需的做人處事道理、繼續進化所需了解的人類歷史的演變和經驗還有社會科學知識等,綜合起來後傳授給下一代,使下一代有能力不僅在當今社會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此基礎下,背負起這人類、社會繼續進化的重任。因此,好的教育可使一個人因擁有最先進的知識、常識而能在社會上立足、求生存,但同時也必須能促使一個社會和樂、繁榮與進步,最終達到人類的延續和進化。一個人一生也因此奠定了能夠繼續學習與不斷追求探討真理的基礎,進而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
既然了解教育的重要,希望在能力範圍內,儘量幫助當今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內陸地區的貧困孩童,讓他們雖然生活困苦,但尚有求學改善往後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機會,如此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安定、進步最根本的辦法。
在普及基礎教育的構想下。希望在貧困的鄉鎮興建國小,以提供當地兒童就學機會。為能使更多貧苦地區的兒童受益,學校興建地點應考慮有足夠的人口數,學校設施也應以簡單樸實,能達到基礎教育功能為主。
基礎教育則除了達到國家鑑定的六年級國小教育外,並能讓孩童了解做人處事道理,教育的真諦,使孩童能真正肩負起往後的重任。
執行原則
1.資助對象應為確定長期保留之農村學校,並以位於國家或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或特殊受災害貧困縣區為主,項目辦理前一年農民年人均收入低於省平均農民年人均收入(或2,500元)以下之縣、市、區(或鄉、鎮)為輔。
2.資助學校以整所新建或重建優先考慮。舊有校舍尚安全可用,但須增建教學樓之學校,在新建之校舍面積占建設完成後總校舍面積一半以上者,也可以成為資助對象。
3.此捐助項目其主旨為改善農村孩童教育環境與提升教育素質。因此除學校硬體建設外,接受資助學校也需同意對學生整體素質之提升做出努力。
4.為確保往後資助工作、教學理念與活動之順利推動,捐助國小計畫與執行原則應先取得捐助地區省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同、支持與意見,各省教育廳也必須實際參與並為主體推動。
5.為能達到捐方和各受惠省(區)縣市鄉鎮有著共同目標,並為此目標努力合作無間,各受惠省(區)縣市鄉鎮必須願意為此新建國小相對負擔部份興建資金。各省總配套資金與總捐贈款應達1:1之比例,但各校之配套資金比,則由各省相關部門依各縣市經濟狀況決定。
6.為確保教學品質,學校應具備一定的規模,每所捐建國小在校生數最少需300名以上,並有一定人口覆蓋面。
7.興建每所300人學校,捐方平均資助四十萬元人民幣。在對各省資助總額不變下,每校實際分配之捐贈款額度在20-60萬之間者,由各省相關部門視狀況自行決定。
8.為配合國家政策,走向農村中心國小方向,並鼓勵較大型國小,以提高教學素質與效率,如完成後在校生數超過三百人以上者,捐贈款可依學生數增加比例按平均資助金額40萬元同比例提高。此類較大型學校之配套資金則需以不低於1:1比例安排。
9.此項工程為中長期資助項目,為方便各省之規劃與籌款作業安排,在認同捐方之理念與方向下,各省可依其教育規劃與需求,與捐方先做一期三年之布局安排,再分年實施。
10.為能在有限資金下使更多的貧困孩童受到幫助,校舍及設施宜以簡單樸實但實用並確保建築物長期使用的品質為原則。校舍規模原則上依國家規定標準設定,而校舍造價應依當地平均造價水平規劃,且土建所占的資金應占資金總額的80%左右。
11.校舍必須以能達到至少五十年以上的使用年限來設計及做施工品質管制。
12.捐方在校舍建造期間可隨時參與或執行必須之設計、發包、進度、施工品質檢核等工作。
13.為充實孩童課外常識,應將圖書室納入新建校舍中或在原有的校舍中做合理安排,而圖書室的面積應以一間教室之大小為原則,並提供適當之課外讀物供孩童使用。
14.校園應儘量綠化與公園化。做好綠化與整齊的環境整頓工作,使大家能體會到再差的環境也是能夠改造的。
15.為使各捐助學校呈現出相同或類似風格,捐方將提供基本設計圖紙和設計規範,再由省教育廳委託建築工業設計院,依據捐方提供之基本設計圖紙、設計規範,及國家頒布的有關農村中國小建設規範和標準,和當地實際地理環境狀況或特殊考量,統一設計若干套模組化圖紙,經專家評審選定後供各地依各校學生人數和土地大小選用及調整、修改。同時,各項目學校統一命名為「XX鄉/縣 明德國小」,並由捐方提供統一樣式的「明德國小」銅字,供各校鑲嵌於教學樓門廳或女兒牆上方。
16.除了上述學校硬體方面的考量,更希望學生在基礎教育時期就能受到完整的全人教育,鼓勵孩童成為品學兼優,勤勞樸實,將來能確切為國家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學童。在人格和道德方面,建議在課程中除科學與知識的教育外,也能融入中國古典文化詩詞與做人處事道理的教育。在訓練孩童有勤勞樸實的美德方面,希望孩童能有責任範圍區並參與校園綠化和校舍、洗手間等日常清潔整頓的工作,做到校園的美化和清潔。
17.為鼓勵孩童全面的發展包括創意和思維的發展,願意提供經費做為各種省級競賽的獎勵金,這些競賽可以包括(但不限制在)作文比賽、繪畫比賽、科學、數學、詩詞朗誦比賽、校園綠化比賽等、友愛同學獎、孝順父母獎、見義勇為獎等,此類競賽獎的辦法可以另訂。
18.建校資金將由省教育廳集中統籌管理,並確保各項原則都能實現。同時對於各縣市鄉鎮必須提出之配套資金亦應先到位存入省教育廳特定之賬戶後,捐方將逐步依工程進度將捐贈款匯入,以確保工程能按計畫完成。對於工程項目則必須采正式公開招標,與統一驗收等手段。
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的理念是強調教育的範疇應該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同時考慮到孩子的發展學習需要與順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童才能在心智及體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發展。換句話說,也就是要讓學童不僅學習到各種知識,還要接受道德與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並且啟發他們學以致用,幫助具備相關知識以因應現實社會的種種考驗,更重要的是擁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標,在這樣的基礎上,將來他們就會懂得如何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危機並轉成正面的機會,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願意服務大眾、貢獻社會。
所以全人教育並不偏重某一特殊領域,而是講求全面的、均衡的身心健康發展,跟一般所謂的「新」教育理念不同。
我們認為,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真正的讓學童充分發揮潛能,並且有足夠能力可以因應一生中的各種考驗。正確的教育,必須從做人處事的整體面去考慮與施教﹐這是僅著重傳授技術與知識所無法比擬的。我們認為,這雖是最傳統,但同時也是最科學、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為達到全人教育的效果,我們參考全球最好的教育方式,結合流傳數千年的教法與教材,融入國家指定的基礎教育,完成明德國小獨特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容易了解的,因為全人教育符合最根本的常識,也符合兒童自然發展的過程﹐所以家長、老師、校長都很容易配合,但是要徹底執行並不容易,因為除了要符合國家要求的學習標準,甚至超過標準,還要把知識以外的人生價值取向(例如真、善、美的追求)也融入學習,這就需要學生、家長、教師長具備共識,全面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為了幫助孩童打穩一生所需要的教育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因此任何難關都值得努力設法突破。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我們能夠持之以恆,認真的推動,必定會有良好的效果。
最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明德國小是設立在最貧困的農村地區,但是,這套教學系統不會輸給任何大都市、民辦或國際上最好的學校。我們認為人本來就是平等的,不應該因貧窮而受困,只要提供相同的機會,每一位學童都應該可以發揮他最高的潛力,這也是我們捐建明德國小,從事教育工作的宗旨所在。
接下來,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表達全人教育的精神與重點。
首先,全人教育強調「勤勞樸實」。因為凡事唯有勤勞以赴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勞的服務精神下,才能體會樸素的重要性,進而養成親切、踏實與服務人群的態度。我們希望,每一個孩童在踏入社會以前,都能了解這個的道理,因此,明德國小特彆強調「勤勞」,並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來落實這個理念。為了讓活動井然有序,我們用「分區」的方式,交給每個孩童責任區,而這些責任區可能包括洗手間、教室、走廊、樓梯、公共區等,用簡單的評核、觀摩方式來提升孩童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每個孩童負責的環境責任區也可以定時輪換、互調,藉以維持其公平性。除了以上的清潔打掃以外,任何勞動項目,例如校園綠化、小區服務等,也都可以考慮納入活動中。
要徹底落實全人教育,用正面的、鼓勵的方式,其效果會遠遠超過嚴肅的、負面的方式。
另一個全人教育的重點是啟發、帶動大腦的均衡發展。教導邏輯性、解析性的知識,只能帶來片面性的教育成果,我們也可以稱它為左腦(邏輯性)的教育。若想激發孩童的創造力,就必須讓大腦全面的受到激勵與啟迪。也因為如此,我們特彆強調藝術、文學等具有啟發性的活動,用輕鬆、整體競賽的方式來培養孩童的興趣。在藝術方面我們採用繪畫、書法及手工作品的製作,在文學方面我們強調朗誦古典與聖賢所留下來的珍貴經典,同時以和道德有關的題目作為孩童作文的主題。
左右腦分工理論,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Sperry教授的創見,以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而榮獲1981年諾貝爾醫學獎。Sperry教授稱左腦為意識腦,掌握知性、知識、思考、判斷、推理、語言、抑制、視聽嗅味覺等。右腦為本能腦或潛意識腦,它控制了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念力、透視力、直覺力、靈感等),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數算),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力)等。人腦所儲存的信息絕大部分在右腦中,而思考的過程則是由左腦提取右腦的數據,將其符號化與語言化。
鑒於朗誦珍貴經典的重要性,我們特別安排「經典誦讀」的課程。首先依孩童程度的不同區分課程等級,接下來用最輕鬆的方法鼓勵學生整體朗誦,一天用幾十分鐘來讀古人留傳下來的經典。不用怕學生讀不懂,也不用強調背,一般孩童透過輕鬆朗誦,只要重複幾次以後自然會背誦,而且會經由自然而然的學以致用而不斷增加理解的深度。依據我們過去推廣的經驗,用這種輕鬆的方法,不但會增加孩童文學的能力,還會增強數理的能力,會加強孩童的注意力與定力﹔克服注意力障礙,解決現代所面臨最嚴重的學習障礙問題。
經由朗誦可以將孩童的注意力、意識力(聽、講、思考)融合為一,這一點可用最先進的醫學研究工具檢測,孩童在朗誦的過程,有明顯的腦波趨緩現象,可以從超快的b波(14Hz以上)慢到a波(8-13Hz),甚至某些孩童可以達到q波(4-7Hz),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的原因是許多熟練朗誦的孩童,經過幾分鐘的朗誦過程,甚至可以達到左右腦波同步(coherence)的現象。這種腦波同步現象相當罕見,一般是在深度的靜坐或者是在高度創意的狀態下才可能產生的。所謂「天才」,通常是處在左右腦波同步的狀態,要不然不可能充分發揮全腦的潛力。
其實這些觀念在國外早已得到認定,我們在1999年特別去拜訪美國前教育部長班內特博士(Dr. William Bennett),分享讀經的經驗。他不但認同這種教育的模式,還提供不少左證﹐說明歐、美地區在四、五十年前就是用它來進行文學教育,只是近幾十年來這種傳統模式已經被忽略了。班內特博士同時認為,假如朗誦方式可以普及化,將會啟發學生未來最需要的創造力與道德觀念。
接下來在同一年(1999年),我們和34位全球各地的教育專家,共同成立了世界性的兒童聯盟組織(Alliance for Childhood),在研究及討論中發現,全球各地尤其是西方文化先進的國家(德國、瑞士、法國、美國),都有「經典誦讀」,也有其它許多好的教育方法,但是相較於「經典誦讀」還是難以企及。「經典誦讀」不但在全球各地廣被接受,同時也正熱烈地推展中。僅在華人區域,包括中國本地在內,參加誦讀的小朋友已經超過800萬人,即可見一斑。
由於誦讀經典是學習文學最好的方法,因此,在明德全人教育的系統中也包括了英文經典誦讀。這種方法是反映多年來我們在國外教導語文的經驗,發現直接朗誦殊勝優美的詩詞是最好的方法,遠超過一般教導語文的方式。我們希望明德國小的學生,未來能夠成為具有國際觀的優秀人才,因此及早讀英文是有必要的。為考慮偏遠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我們也帶來最標準的發音CD光碟,以此搭配誦讀經典的活動。
全人教育的另一個觀點,就是要強化孩童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如何強化孩童適應各種狀況的能力。其重點在於運用多元訓練為基礎的專題教學與問題引導來激發學生,以取代單一且固定的學習模式。因此,應多鼓勵學生參與科學、數學等專題活動,及早啟發他們的創意潛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上述介紹全人教育的根本理念,我們還需要採取一些相關措施,給予學生不斷的鼓勵和指導,用這些方法來落實教育理念,例如給予學生多次的考試,用頻繁的小考不斷刺激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而不只是透過一兩次大考就決定學生的表現成績。經由這種頻繁小考的方式,讓老師徹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並且及時做一些必要的輔導補救措施。另外,我們認為孩童在最快樂、最有興趣的時候,反而是孩童學習能力最高的時候,所以鼓勵老師利用互動的方式教學,並且提供每位孩童均等的機會,讓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公平對待,同時也讓他們了解,老師的希望,是每個學生都能學好,而不是強調競爭性。在教室外,我們也儘量鼓勵老師帶動學生參加各種競賽,甚至是跨校的競賽。利用這個方法,可以促使不同學校的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甚至校長和校長之間,都能產生相互觀摩、鼓勵的作用。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全人教育。我們認為只要大家認同這樣一個好的理念,同時又願意全心投入,將來會給幾百萬個明德小學生,帶來新生命的開始,並充滿希望。我們相信任何學生、老師、校長,只要願意投入這種教育模式,未來都會以明德大家庭所培育出來的優秀學生為榮。
明德獎學金
在市場經濟已全球化,而科技、資訊又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因交流、溝通與合作機會的增加,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更因此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朝向地球村的理想願景邁進。在此發展趨勢當中,人們更深深的體會到,只有縮小人類的貧富距離,建立及遵循共同的道德標準,才能真正達到世界、國家、社會的和平、安定與進步。這理想的實現,必須靠市場經濟的運作,來拉近全球間的貧富距離,並在人類互助、互重的精神下合作才能完成。一個社會要根本縮小貧富距離,則必需確保教育的普及。好的教育可以傳授孩童及青少年在社會上謀求生存發展的基本知識,培養長期持續自我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教導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和道德標準。唯有接受適當的教育,孩童及青少年才能在此變化快速的多元化社會立足。因此,在能力許可下,必需儘可能協助貧困孩童及青少年給予他們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致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失去求學機會,而成為未來孤立無援的社會弱勢者。有了平等的教育機會,養成基本知識技能,他們在多一分努力下必有平等的發展機會,真正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進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並對社會做出正面的貢獻。隨著貧困的消失,貧富距離的縮短,人類才能邁向世界大同,實現地球村的願景。
明德獎學金的資助周期為5年,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自2003年起實施,至2007年完成;大學階段自2004年起實施,至2008年完成。資助對象為農村家庭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以及從農村考入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學生。明德獎學金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一千個名額。
捐建實況
2004年在安徽、福建、甘肅、黑龍江、河南、山西、四川等7個省分別建校299所,培育學生142,363人,捐助人民幣125,067,950元。
2005年在 安徽、重慶、福建、甘肅、廣西、貴州、海南、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蘇、江西、吉林、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新疆、雲南等24個省(市、區)分別建校969所,培育學生474,047,捐助人民幣416,870,000元。
2006年在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天津、新疆、雲南、浙江等28個省(市、區) 分別建校775所,培育學生442,087人,捐助人民幣385,205,000元。
2007年安徽、重慶、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天津、新疆、雲南等25個省(市、區)分別建校722所,培育學生468,853 人,捐助人民幣393,075,000元。
2008年 安徽、重慶、甘肅、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新疆、雲南等21個省(市、區) 分別建校557所,培育學生372,558 人,捐助人民幣314,750,000元。
2009年安徽、重慶、甘肅、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新疆、雲南、浙江等23個省(市、區)分別建校412所,培育學生274,226人,捐助人民幣236,665,000元。
2010年在安徽、重慶、甘肅、廣西、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新疆*、雲南等22個省(市、區)分別建校329所,培育學生203,314人,捐助人民幣180,875,000元。
2011年在安徽、重慶、甘肅、廣西、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內蒙古、江西、吉林、遼寧、寧夏、青海、陝西、山東、山西、四川、雲南等21個省(市、區)分別建校226所,培育學生171,642人,捐助人民幣134,580,000元。
2012年在河南、甘肅2個省分別建校12所,培育學生8,710人,捐助人民幣7,200,000元。
2014年在黑龍江建校2所,培育學生2000人,捐助人民幣3,000,000元。
截止2014年共建校4,244所,培育學生2,529,038人,捐助人民幣2,168,862,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