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銅人

明嘉靖銅人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名詞介紹

明嘉靖銅人(明代)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明嘉靖銅人”圖
明嘉靖年間(1522-1566)鑄造/黃銅 實心/人高93cm /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銅人外形似一名兒童,左手拇指與中指彎曲連成一環,表現古人穴位測量單位——將中指中節內側橫紋頭間的距離規定為1寸,又稱為“中指同身寸”。
該銅人身上出現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標誌及經絡連線。銅人表面由於經年已久,色澤呈暗褐色,但是在鑄制時的修補痕跡以及經脈腧穴的刻記,用肉眼還是可以細心分辨出來。穴名錯金楷體書寫,腧穴無孔,以圓圈表示。腧穴總數665個,穴名358個。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將其從故宮借出並進行了仿製,仿製品現藏於中國針灸博物館。
仿明嘉靖銅人圖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仿製/黃銅 空心/高95cm/中國針灸博物館藏
仿製品的穴名及經穴連線塗以白色塗料,較原形圓潤豐滿,聰慧可愛。

各朝代的銅人

宋天聖銅人(宋代)
宋天聖銅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針灸銅人,於天聖五年(1027)醫官院醫官王惟一主持鑄造,共兩具,一具藏於醫官院,一具藏於大相國寺,並且先後藏於元大都(北京)太醫院三皇廟、明洪武初之內府。
明代正統八年(1443),宋天聖銅人身上的穴位已經模糊難辨明英宗下令嚴格依照宋天聖銅人複製一具新銅人,複製成功後,被稱為“明正統銅人”。然而就在明正統銅人鑄成後,宋天聖銅人卻突然間沒有了蹤跡。
從明正統石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拓本中的銅人經脈圖可知,宋天聖銅人是一個直立的青年男子形象,體內有五臟六腑和骨骼。

公元1232年,元朝軍隊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兩年後金國滅亡,元朝趁機派遣使節到南宋威逼索要針灸銅人。
懼於元朝的勢力,南宋朝廷只得將“宋天聖針灸銅人”獻出。《元史.阿尼哥傳》記載:後來,因“宋天聖針灸銅人”歷經200多年,“歲久闕壞”,急需修繕。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廣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終詔命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修復“宋天聖針灸銅人”。阿尼哥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修復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獎並賜官。
1264年,“宋天聖針灸銅人”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廟。
明正統銅人(明代)
“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的簡稱。該銅人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是考察宋天聖銅人以及後世針灸銅人源流的依據。
(1)外形特徵
穴眼為1-1.5cm深,內端為盲端。腹部(正當左“通谷”穴處)有一直徑約為2cm圓形,似彈痕。頸部有明顯的通貫斷裂傷痕,疑為聯軍入侵北京時所傷。
銅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頭圍(經兩耳上際)62.5cm;胸圍(經兩乳頭)86cm;底座長73cm,寬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徵
腧穴總數:654穴,352個穴名(會陰、湧泉二穴在銅人上無法表示,故缺),經穴間無連線線。雙字穴名一般從右至左書寫,穴眼兩旁各一字;空間不夠時,則於穴眼下書寫(如極泉、陰都、四滿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採用楷體陰刻,穴孔直徑約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對稱。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成功仿製了明正統仿宋針灸銅人。
明嘉靖銅人(明代)
明嘉靖銅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鑄成,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該銅人外形似一名兒童,左手拇指與中指彎曲連成一環,表現古人穴位測量單位——將中指中節內側橫紋頭間的距離規定為1寸,又稱為“中指同身寸”。
該銅人身上出現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標誌及經絡連線。銅人表面由於經年已久,色澤呈暗褐色,但是在鑄制時的修補痕跡以及經脈腧穴的刻記,用肉眼還是可以細心分辨出來。穴名錯金楷體書寫,腧穴無孔,以圓圈表示。腧穴總數665個,穴名358個。
1956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將其從故宮借出並進行了仿製,仿製品現藏於中國針灸博物館。
清乾隆銅人(清代)
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獎勵大型醫學著作《醫宗金鑒》編寫人員每人一個小銅人。當時編纂的官員及醫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銅人系發給參編人員之一 ——福海的獎品。
該銅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體老婦人。全身刻有經絡線和穴位小圓孔,但無穴名。
民國銅人(民國)
民國銅人由北京同濟堂藥鋪製作(此藥鋪系劉漢臣於民國初期開設),1956年贈與中國中醫研究院,由中國針灸博物館收藏。
此銅人是一位長相俊美的光頭裸體兒童,打開胸腹部的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體內的彩繪器官。該銅人設計巧妙,雕工細膩。344個穴名,穴位總數647個,穴點用圓圈表示。
蒙醫銅人(當代)
該銅人為一位成年裸體男子,人物造型及佩帶飾物具有鮮明的蒙族藝術風格,共有穴位538個,各穴位置與排列方法與漢醫不同,體現了蒙醫針灸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