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與三案

內容介紹本書以靈活流暢的文筆,扼要介紹了中國宦宮(太監)的由來及其在歷代的發展、變化和影響;綜述了明代宦官的概況;接著從“鄭和下西洋”開始,將明代兩百多年間的著名宦官(如鄭和、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和宮廷內部的重大事件(如“土木之變”、“奪門”事變,帝位之爭、廠衛之爭等),作了生動的敘寫。 書中廣泛反映了明代的朝野鬥爭與社會生活,形象展現了明代政治制度和特務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的發展演變情況,深刻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各種矛盾弊端及其由盛而衰的原因。 著者在系統、全面介紹各朝宦官的奇聞異事及其對宮廷政治的重大影響時,還將朱元璋建國到崇禎帝覆亡的全過程,也生動、概略地勾畫出來。

內容介紹

本書以靈活流暢的文筆,扼要介紹了中國宦宮(太監)的由來及其在歷代的發展、變化和影響;綜述了明代宦官的概況;接著從“鄭和下西洋”開始,將明代兩百多年間的著名宦官(如鄭和、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和宮廷內部的重大事件(如“土木之變”、“奪門”事變,帝位之爭、廠衛之爭等),作了生動的敘寫。書中廣泛反映了明代的朝野鬥爭與社會生活,形象展現了明代政治制度和特務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的發展演變情況,深刻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各種矛盾弊端及其由盛而衰的原因。著者在系統、全面介紹各朝宦官的奇聞異事及其對宮廷政治的重大影響時,還將朱元璋建國到崇禎帝覆亡的全過程,也生動、概略地勾畫出來。讀者從中會大開眼界,深感這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封建宮廷鬥爭史和高度濃縮的中國太監演變史。

作者介紹

眼下,通俗化解讀歷史成了一種時髦,書店\媒體充斥著浮躁文人和小混混們吐出的一攤一攤渾濁的泡沫,拿來翻翻,大多面目可憎,不堪卒讀,要么自己對史實還處於"積食"階段,要么語言乏味,如同嚼蠟.不過,有一點,我同意一個朋友的看法,這幫人雖有種種不堪,但至少提起了大眾對歷史的閱讀興趣,總比從那些瞎掰電視劇里了解歷史強一些.
這時候我發現了溫功義老先生的<明代宦官與三案>.很難對這本書做準確評價.形象地說,就是從一缸水裡取了一瓢飲的感覺,似乎那些幾百年前的古人都在眼前活了起來.史實逸聞隨手拈來,左右逢緣,舉重若輕.語言平實,娓娓道來,文氣沖談通透,只在漫不經意之間.如果沒有對明史十分的了解和老到的文字工夫,做到這一步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長須飄飄的太極高人,勁力內斂,波瀾不驚.比之於那些憋得臉紅脖子粗的混混們,簡直就是雲泥之別.
溫先生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大公報>的老報人,少有才名.更令人驚嘆的是,解放後,溫一直賦閒在家,嘯傲山野,吟詩添詞,是個真正的自由人.偶爾給一些文史雜誌寫點東西,或弄本英文小說來翻譯,但也並不太關心出版.前些年在大陸走紅的黃仁宇,著作中對溫的文章引用在所多有.
能隨手就弄本英文小說來譯譯,其英文功底,可見一斑.
溫能如此不羈於俗務,大概和他家底較厚,不至於為斗米折腰有關.溫的父親原為張之洞的幕僚,後在京城行醫,名頭很大,收入不菲.
我喜歡的幾個寫歷史著作的人,黃仁宇/唐德剛/王樹增,都比不了溫功義,雖然名氣都比他大.
溫先生1990年去世,72歲.

作品目錄

一、明代宦官的概況
二、鄭和下西洋
三、從永樂到宣德
四、王振擅權和土木之變
五、保衛都城與上皇回京
六、南內的禁錮和奪門
七、奪門以後
八、明憲宗·汪直·東廠和西廠
十、正德年間,宦官之勢復起
十一、嘉靖初年的議禮
十二、朝臣門戶之漸興
十三、馮保和張居正
十四、萬曆一朝政務的敗壞
十五、從萬曆到天啟
十六、天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