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概況昌福禪師,又名昌福院達禪師,眉州人(今四川眉山),中國佛教律法宗師,中國茶道最早創始人,生於公元812年冬,公元830年於眉山青龍寺皈依佛門,公元838年春入峨眉山萬年寺主持律法,時為峨眉山最早南嶽臨濟宗第三代門人,公元845年提出峨眉茶道,並創立茶道院宗法院規。公元863年獲諡號院達,公元877年獲院達大律諡號。主修和創建南嶽臨濟宗的“三玄”、“三要”、“四料簡”和“四照用”宗法,為中國佛教臨宗律法始祖。九十歲圓寂,門徒以俗家弟子居多。生平昌福禪師出生於眉山大戶夏文燧第三子,十七歲鄉試時因獲第一卻沒能通過終審會試。至此灰心喪氣,在家呆頭呆腦過了兩年,終因家庭兄弟財產分爭而看破世俗,於公元830年皈依佛門。昌福入青龍寺後,心情有所好轉,後師從覺道和尚專攻佛門律法,於833年寫成《臨宗律法規約》。公元837年峨眉山僧人妙吉大師看到昌福的《臨宗律法規約》一書後,登門請昌福上山主持臨宗系律法事務。在峨眉山上,昌福將原峨眉山道家學派養生茶法一一規範,用於佛門弟子日常修習參悟之法,於公元845年正式提出“峨眉茶道”這一中國第一茶學流派概念,並創寫《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該書後來成為中國茶道傳承的主要指導性綱領文獻,任何後來的中國茶道形式核心都參照本書作為根基而誕生。由此,昌福禪師被稱為中國茶道真正形成的鼻祖,被後人以茶文化宗師例入中國茶道大師名錄。作品《臨宗律法規約》、《參悟律》、《性修經》、《峨眉茶道宗法清律》。
《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介紹《峨眉茶道宗法清律》茶全禪性,禪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眾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
昌福禪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沒在俗世傳播,只在佛門中使用,所以得法者少。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於一體。昌福禪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徵。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禪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
不過我還是得將話說清楚,我當年是根本不想接這個班的,我覺得我一生願望很多,有得我去折騰的事業也很多。但寬輕大師一再要求,我才著手峨眉茶道,且無一師二徒。峨眉茶道留給我可以參考的除了幾本“茶道程式書”和“茶法法式書”之外,就只有一座雄偉的峨眉山了。好在我前輩是峨眉山演哲法師的俗家弟子,通過他們,我多少才在峨眉山尋訪到了我想要找的一些資料,這對我後來讓“峨眉茶道”起死回生提供了必要條件。
關於昌福禪師對茶的認識,我至今還在學習中,所以不敢隨筆品評,只將一些心得在這裡說一說。
峨眉茶道的精神應該是“智”,我讀完宗法後的第一感覺和現在都一樣,這一種精神改變了過去一直難以定位且不太準確的禪茶文化精神。因為無“智”,修什麼行都難以明晰箇中因果。
禪是智者的眼,智者具有天地同德的載物理念。智是一種領導哲學和倫理學對社會創新的作用。禪茶文化根本上是離不開智的,從各個角度上看,將禪茶文化的核心作用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上是不完全符合禪學精神的,其不恰當之處還體現在不得大雅之和;不得大成之氣,俗套又沒有章法,更不具有真實的現實意義。那么峨眉茶道的“智”就必然地成為與昌福禪師要求的“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形成共振,達到出神入化,行雲流水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還原到茶與禪本來的哲理上來,而不是用參禪的形式來助興茶儀,這樣有誤導習茶者的可能。
人水合一:水無所不通,人無所不為,在水與人之間,我們能看到水的力度非人能匹,但經人引渡,則超然於世,這充分體現了佛對世間百態的善待和度生的必要,用大德的情懷引述做人的方向,如水一樣,不引則洪,引則造福蒼生。
人茶合一:茶性如人性,時淡時烈,要調和一種細節,只有智人之氣才能明窗淨几,人與茶和茶與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人與茶講求心氣,茶與人講求心神。心氣源於心神,心神源於世交,表現著交流的方式方法,表現著回答和悟的動作行為。
人壺合一:壺裡有乾坤:“一缸裝天地,半芽吐新葉。”在壺裡,人永遠都是弱小而微不足道的,只有明白自己在大千世界裡的位置,才會懂得相敬如賓。壺,容茶水於其中,容人心於其中,表達著它的博大和寬容,做人得如壺。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一種和諧統一的關係。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以,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
同時,人又是社會整體事物的一部分,社會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產生影響。當然,人又會反過來影響社會。社會和人體緊密聯繫,互相影響,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昌福禪師在借鑒道家學派的觀點上,立足禪的本位思想,還是合符情理的。
峨眉茶道的精神是“智”;其文化功能是“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這從昌福禪師對學生的回答中我們能體會出來:“漫得即得。要也道,不要也道。異中還有異,妄計不浮沉。翅天日落,把土成金。
再則,用昌福的觀點來看,要求別人怎么處事為人,不是茶道講的,教人怎樣用茶論天地,也不是茶道講的,評述自己及他人靜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達得全面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讓多少人學到老死都沒有學通,那么茶道應為什麼理念呢?昌福禪師說:學蒼天而愛蒼生,習凡塵而助眾物。這裡說到“學蒼天”和“習凡塵”其意重在包羅萬象,所以昌福禪師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習茶,大庸者不能,大學者則為之”,按他的意思應理解為:茶道,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好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不是用來做擺設好奇,更不是喊出來標榜自己胸懷大志聽起好玩的。
昌福禪師在借鑒原峨眉山道家學派茶法的觀點上,更深度地將天視為誠,將人視為明,“因誠則明,因明則智”,這正好是道文化的經脈之一。在總結和綜合當時中國各家學派的文化精神基礎上,將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於——智。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茶道神學——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