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松瑞石簡介
一時朝野轟動,唐太宗以為天有成命,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赦涼州。此石民間傳為“甘州石”,欲堵石門峽蓄水,飛至古浪峽被人識破,遂墜地不行;又傳為“催生石”,不孕難產者,可摸石求孕催生;又傳為“釀酒石”,認為此石“甘性溫厚”,以石屑“沈入酒中,既變佳釀”;又傳為“支山石”,鐵櫃山內藏金納銀,靠支山石支撐,抓山鳥抓山,可取山下寶藏。
昌松瑞石的歷史記載和傳說
在千里河西走廊最東端,有一座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岭,海拔3560米,稱烏鞘嶺。烏鞘嶺以北是一條幽深的峽谷,唐時稱鴻池谷,現在叫古浪峽。峽谷兩側山勢峻拔,谷底溪水潺潺,在數百年前沒有飛機大炮的年代,守住這條峽谷,就守住了西部少數民族向中原進犯的天塹要道。所以古浪峽自古以來就被譽為“金關銀鎖”,是歷代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塞。
今天,這裡同其他山區並沒什麼兩樣,一條國道沿著峽谷貫通南北,往來穿梭的車輛早已打破了昔日的寧靜。秋收季節,天氣乾旱得就像燃燒的火爐,峽谷北側的農民們像往常一樣用鋒利的鐵鐮收割著金黃的麥穗,然後將麥子綑紮起來,開著噠噠作響的三輪車沿著國道將麥捆運送到打麥場上,碼成垛,準備在雨季來臨前及時打碾。看上去,這裡同中國其他農村並沒什麼不同,然而就在這片峽谷之中,卻沉睡著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昌松瑞石。
一塊高6.4米,直徑6.6米,重404噸,色澤青白的石頭,如一頭飽經滄桑的石獅,兀自雄踞道旁,目送南來北往的客人從身邊經過,頗具詩意和傳奇色彩。乍一看它不過一塊很平常的石頭,但是當你洞悉在唐貞觀年間,這塊石頭的出現曾驚動朝野,並被冠以“瑞石”之名,用大段文字載入《舊唐書》《新唐書》等史冊,你就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了!
據《新唐書》記載,唐貞觀十七年(643)八月初四日,涼州刺史李襲譽上書太宗,涼州昌松縣鴻池谷顯瑞石五,青質白文,內有成字:“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書燕山人士樂太國主尚汪譚獎文仁邁千古大王五王六王七王毛才子七佛八菩薩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貞觀昌大聖延四方上下治示孝仙戈入為善。”太宗覽表大驚,當即派遣禮部郎中柳逞“馳驛復鑒”,確鑿無疑。遂於是年十一月三日,復遣專使前往涼州鴻池谷進行祭祀。祭文曰:“嗣天子某,祚繼鴻業,君臨宇縣,夙興旰食,無忘於政,導德齊禮,愧於前修。天有成命,表瑞貞石,文字昭然,歷數唯永。既旌高廟之業,又錫眇身之祚。迨於皇太子治,亦降貞符,具紀姓氏,列於石言。仰瞻睿漢,空銘大造,甫惟寡薄,彌增寅懼。敢因大禮,重薦玉帛,上謝明靈之貺,以申祗栗之誠。”
看著這些載入國史的經典文字,人們腦海里禁不住會產生無數疑問。昌松瑞石究竟是不是天上所降的隕石?石面果真顯過八十八個“天文”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仔細翻閱《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和這段歷史有關的皇朝秘史,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宮廷內幕和有關昌松瑞石的謎團便迎刃而解了。原來昌松瑞石的降臨和唐太宗“三立太子”的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唐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帝位,世稱太宗。十月,立長子承乾為太子。李承乾武德二年生於長安皇宮中的承乾殿,故得名承乾。當時承乾僅八歲,聰明伶俐,深得太宗喜愛。等其稍長,唐太宗就讓他學習處理朝政。李承乾處理政事“頗識大體”,唐太宗外出巡視,經常讓他監國,負責朝中的一些日常事務。此時,李承乾恪盡職守,處理事務井井有條,大臣們對其才幹頗為賞識。
誰知,李承乾後來不求上進,慢慢染上了不少壞習氣。他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不少大臣看不慣,對其進行規諫,但他依舊我行我素。太宗心生不悅,以為自己當時立太子的行為過於輕率,為此懊悔不已。
東宮太子府中有個十四歲的女樂手,名叫尹伊,彈得一手好琵笆,長得漂亮、能歌善舞。承乾對她十分寵愛,給她起個綽號叫“稱心”,整天和她廝混在一起形影不離。太宗知道此事後非常惱怒,派人把尹伊殺了,和尹伊有牽連的幾個人也相繼被處死。李承乾為此傷心不已,便在東宮庭院中蓋起一間房子,裡面擺上尹伊的畫像,又陳列了許多泥人泥馬,命宮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來到這裡,整天面對尹伊的畫像哀苦。從此無心朝政,把一百多奴僕組織起來習歌練舞,像北方胡人那樣玩耍,沉浸在歌舞酒宴之中,。
即使這樣,李世民依然沒有徹底放棄李承乾,為能挽救他,太宗選派不少有學問的人做他的老師,想教育其改邪歸正。這些人中有右庶子李百藥、中書郎杜正倫、光祿大夫張玄素等,但最終都大失所望。李承乾自暴自棄,不斷親小人,遠賢才,喜嬉戲,愛美色,求奢侈,厭政務,後來對太宗也逐漸產生了忌恨,甚至動了謀反之心。他先派遣刺客紇乾承基前往謀殺太宗,沒有成功,隨後決定發動宮廷政變。他的陰謀很快暴露,太宗一怒之下把李承乾及黨羽一網打盡,並命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禹、李績、孫伏加、岑文本、馬周、褚逐良等大臣共同審理,李承乾均一一招供。於是,太宗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發配到黔州(今貴州彭水),李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人全部斬首。?
李承乾被廢,誰繼位東宮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時也非常聰明,特別喜歡詩文,長大以後,對經籍、地理之學尤有興趣。李承乾被廢后,一次李泰到太宗身旁,太宗當面許諾要立李泰為太子。李泰激動壞了,當著群臣的面說:“我只有一子,等我死後,理當為陛下殺了他,將皇位傳給晉王。”後來褚遂良進諫說:“陛下失言了,立太子的事還是要慎重,哪有當了帝王會殺了自己愛子,傳為給別人的道理?陛下過去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有時超過了承乾,良由嫡庶不分,所以今天到了太子謀反的地步。教訓過去不遠,要引以為鑑。陛下今日既然打算立魏王,就千萬別再口頭上撫慰晉王,才能安全。”太宗聽信了褚遂良的話,聯想到李承乾被廢之前,魏王府中傳出的謠言:“太子李承乾腳有毛病,當廢,魏王聰明,當立。”以及此後朝中許多大臣不斷和李泰拉關係,徇私舞弊、行賄等往事,太宗非常生氣,淚流滿面說:“我不能立他了。”遂改封李泰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
一日,長孫無忌對太宗說,聽說在太原發現一塊瑞石,上面刻著“治萬吉”三個字,是不是上天顯示了他的意志,想立李治為太子。李治是太宗的第九子,長孫無忌的外甥。太宗聽信長孫無忌的話,但因反覆廢立太子的事,不好在群臣面前張口。貞觀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御兩儀殿,退去群臣,只留下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及兵部尚書李績,太宗說:“我有三子一弟,現在立太子的事弄成這樣,我不想活了。”於是自投於床,抽佩刀欲自殺。慌得長孫無忌等爭相上前抱住,取下佩刀遞給身邊的晉王李治。長孫無忌等急問太宗的心思,說:“陛下究竟想做什麼呢?”太宗說:“我要立晉王。”長孫無忌非常機警地回答:“謹奉詔,有不同政見者,臣請斬之。”太宗對晉王李治說:“你的舅舅許給了你,宜拜謝。”李治便急忙下拜。太宗對大臣們說:“現在你們和我的意見一致了,天下會怎么評論?”長孫無忌說:“晉王以仁孝聞名天下,沒啥不同說法,如有不同,臣願為陛下死一百次。”於是就立李治為太子,封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
立李治為太子的事就這樣輕而易舉實現了,但唐太宗選強者守業的思想並未徹底消除。既然能廢除李承乾,便也能廢除李治,在他看來,只要能選擇好一個理想的接班人,便沒有什麼事不能做。為此唐太宗一直反覆斟酌、舉棋不定。後來太宗又看上了吳王李恪。李恪系楊妃所生,胸懷文韜武略。他曾有意在人前讚揚吳王李恪“有文武才,英果類我。”一次還公開對長孫無忌說:“您勸我立李治,可是李治懦弱,恐不能守住江山社稷。吳王李恪英明果斷和我相象,我打算立他,怎么樣?” 長孫無忌當即反對:“太子仁厚,是真真的守文良主;立儲這樣至關重要的事,怎么可以幾次變更!……” 唐太宗遭到重臣的強烈反對,只好暫時維持現狀,等待時機。
對長孫無忌來說, 確保李治的接班人地位,進而保全長孫家族的權勢地位,也為了自己將來的切身利益,不能不採取相應對策,有效地消除唐太宗的再度“易嗣”念頭。因此他要千方百計抵制太宗廢李治而立李恪的意圖。在“君權神授”的封建社會裡,假借上天之意自然是最好的辦法了。除此,任何辦法都很難遏止素以明斷著稱的唐太宗意志的。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昌松瑞石”於貞觀十七年(643)八月,在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兼理過的佛教盛行地涼州、絲綢之路要道鴻池谷,背負著神聖的歷史使命,身披“天文”翩然從天而降。
聽到涼州鴻池谷降臨瑞石的訊息,身為涼州刺使的李襲譽即激動又膽怯,激動的是在自己管轄的土地上降落了瑞石,這在涼州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膽怯的是這塊石頭究竟會給自己帶來祥瑞還是禍患呢?斟酌再三,李襲譽還是決定如實上疏太宗,將昌松瑞石及所顯“天文”奏明聖上。
這份奏摺馬上引起朝廷的轟動,要知道在那個極度相信“天命不可違”的年代,一份“天書”就意味著一份高於皇權的決定和昭示。唐太宗自然不敢輕視,當即派遣禮部郎中柳逞前往實地查看驗證。柳逞到昌松縣鴻池谷查看後,發現所奏屬實,便回京復命。太宗聽了柳逞的呈報,確信“天有成命,表瑞貞石”,於是年十一月初三日,遣使帶著玉器和絲綢,前往涼州昌松縣鴻池谷進行非常隆重的祭奠。同時,因涼州獲瑞石,下詔大赦涼州。
這八十八字的“奇文”中,開頭“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四句二十五字明白易懂外,其餘文字令人費解。在《新唐書.太宗本紀》和《五行志》中,專門增加了一段闡釋文字:“昔魏以土德代漢,涼州石有文。石,金類,以五勝推之,故時人謂為魏氏之妖,而晉室之瑞。唐亦土德王,石有文,事頗相類。然其文初不可曉,而後人因推己事以驗之。蓋武氏革命,自以為金德王,其‘佛菩薩’者,慈氏金輪之號也;‘樂太國主’則鎮國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皆以女亂國;其‘五王六王七王’者,唐世十八之數。”
看來昌松瑞石上的天文不僅證實了“太平天子李世民”,還預言了他的繼承人為“千年太子李治”。作為天子的李世民,怎么能只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而不相信李治是“千年太子”呢?
昌松瑞石的出現,徹底打消了太宗的疑慮,保住了李治太子地位不受動搖。貞觀二十年 (公元646年)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他就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唐高宗。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僅僅一塊石頭,便能與宮廷內政、太子立廢、帝王登基扯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繫,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在帝王世襲制的封建社會,這的確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昌松瑞石”到底是不是從天而降?其餘四塊瑞石都去了哪裡?這些疑問在相去136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顯得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昌松瑞石只是一塊祥瑞之石,它應該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育嬰石”和“催生石”的民間傳說
傳說昌松瑞石是女媧補天剩的一顆,曾經堵過黑河的洪水,救了甘州人,原來昌松縣洪池谷連著黃羊川,黃羊川地接石門峽,秋節洪水泛濫,造成災害,春夏又缺水。人們盼望著堵住石門峽。攔蓄洪水,造福人類。太白金星路過昌松的人們心聲,就去找石塊,恰巧碰到女媧補天所剩的那塊石頭。就將它帶回來截石門峽的水。
回來剛到洪池谷邊,被一個甘州道士發現了,他驚訝的說:“這是我們甘州的神聖的石頭,怎會到這裡來了?”話音未落,石頭就不動了。
甘州石又叫"育嬰石",傳說昌地方的婦女不孕不育,造成人煙稀少,那時老百姓特別迷信,所以到處求神拜佛感動了王母娘娘,她將自己的簪子上的銀豆兒拋下來變成石頭,她託夢給每一位婦女凡是要生兒育女者全要摸石,有的人想試一試,果然一摸, 便懷了孕,所以昌松人全來摸石,導致奇石上面留下了永恆的傷疤。
它又叫"催生石",相傳涼州有一個農家姑娘長的十分漂亮被縣太爺抓去獻給昏庸的皇帝,皇帝只寵幸了一夜,便有奸臣密道:“涼州之女不孕之事。”便棄之冷宮。姑娘惦記在世父母便用自身首飾買通太監,準備逃回故鄉,行到洪池谷,腹痛難行,分娩期到,痛了幾天未能生出自己的小寶寶。她想既然別人能懷孕,我便可以催生,果然一摸便生了自己的小寶寶,所以人們又叫它是“催生石”。
昌松瑞石的搬遷
搬遷時間:2010年10月14日
古浪縣裡有人認為,古浪縣不出人才是風水不好,古浪人往外跑是沒石頭堵住口子,所以這塊大石頭是非搬不可。最終,把它搬到了縣城北邊一個叫金三角的廣場,在那裡,它的地位又升了一個格,成了這個城市的“城標”。據說,官員們也要圖個“石來運轉”,這個石,就是石頭的石了。說白了,就是官員們希望依靠時來運轉的諧音來為自己的官運謀點吉利。
據說,這塊石頭將近400噸,當地有關部門專門請了上海一家搬運公司,還特別使用了功能先進的吊機王才給他吊上車。9公里的路走了4個小時。這搬家費,高達500萬,另有一種說法是1000餘萬。不要看古浪縣這么大手大腳,就以為它財大氣粗,實際上,古浪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2009年1至10月,全縣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僅7044萬元,不少家庭還不能填飽肚子,縣裡的老百姓聽說石頭搬家花了這么多錢,都大喊心疼。此事在網上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