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本地寺

昌吉市本地寺

昌吉市本地寺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市老城區,該寺始建於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三十八年(1773年)昌吉建縣後,十三家城鄉回族為建立兩世吉慶的精神寄託的宗教場所“清真寺”,在新城內西南角建起約四十平方米土木結構的簡易昌吉縣首座清真教堂。

基本信息

重建歷程

昌吉市本地寺昌吉市本地寺
該寺始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昌吉建縣後,十三家城鄉回族為建立兩世吉慶的精神寄託的宗教場所“清真寺”,在新城內西南角建起約四十平方米土木結構的簡易昌吉縣首座清真教堂。

嘉慶元年(1795年),由於教堂過於簡陋狹小,在原教堂址重建磚木結構昌吉清真大寺。因陝西寺分坊另建,昌吉清真大寺更名為本地寺。

光緒二年本地寺毀於兵火。光緒四年(1878年),本地寺移到南關西街今寺址。第三次又新建起土木結構的本地寺。

1933年該寺毀於戰亂兵火。1936年在原寺第四次建起本地寺。

1936年,在原寺址上,又重新修建了本地寺。

1996年4月在原殿第五次重建清真寺,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一次可容納2千人禮拜。

宗教活動

昌吉市本地寺昌吉市本地寺
該寺是昌吉市近代回族建立的首座宗教活動場所,1987年中國伊斯蘭協會考定為中國著名百座清真寺之一(又稱古寺)。

昌吉回民建立第一個宗教活動寺點,是在昌吉建縣之初的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當時昌吉縣城有回民大戶13家,為了“立五功”、行禮拜,他們倡議回民捐資出工,並經官府準予,在縣城內西南角建立兩間土木結構、面積約40餘平方米的禮拜“哨麻”。當時人稱“清真教堂”。

至清乾隆末年,昌吉城區回民增至50餘戶,原“哨麻”已顯得過於窄小,於是便商議重新修建清真寺。當時清政府對回民己較前寬容,所以同意了回民的請求,由他們自願集資捐物,在原“清真教堂”的地址上正式建起了昌吉縣第一座清真寺。同治年間,一部分回民要求分坊,另有清真寺建立,為示區別,原來的清真寺便稱“本地寺”。清同治末年,此寺曾毀於戰火。

本地寺第一任掌教阿訇,己無從考證。從清朝後期的鹹豐年代到民國前期的掌教阿訇依次為:鬍子馬阿訇、挑州馬阿訇、老哈山阿訇(先後兩任21年)、馬海學(經文古拜)。民國時期的掌教阿訇先後有:李谷熱、馬彥忠、馬俊傑、陳明月、李彥明、馬永壽、馬文俊、沙順真、馬奎元、馬正忠、楊智等。

相關寺院

歷史上建於昌吉縣城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陝西寺,回民清真寺,初建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蘭州寺,回民清真寺,初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喀什寺,維吾爾族清真寺,初建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吐魯番寺,維吾爾族清真寺,初建於1911年(清宣統三年);西河寺,回民清真寺,初建於1914年(民國3年)。

此外,建於昌吉縣鄉村而歷史又較久的回民清真寺還有頭屯清真寺,大軍戶清真寺,頭工清真寺,六工寺,河州工寺,移戶寺,沙梁子寺,新戶寺,廣東戶寺,二工寺,榆樹溝寺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