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翠湖[雲南昆明翠湖]

昆明翠湖[雲南昆明翠湖]

翠湖 ,原稱“菜海子”,因湖東北有“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又名“九龍池”。清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勛、巡撫王繼文於湖中建碧漪亭(俗稱海心亭),水光瀲灩,綠樹成蔭。 唐繼堯時在湖中築有東西堤和南北堤,把湖一分為四,湖中有海心亭,西側有觀魚堂,東南有水月軒。翠湖堤畔舊有“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之聯,被譽為“城中碧玉”。

基本信息

實用信息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 夏季看荷花,每年的冬季成群的紅嘴鷗從西伯利亞到這裡來過冬,景象很是壯觀。

安全提示

翠湖 翠湖

雲南旅遊要注意高原反應,建議帶上抗高原產品。乘100、101、133、235、z5路等公車在翠湖東門站下車可達。

交通信息

乘100、101、133、235、z5路等公車在翠湖東門站下車可達。 捷運2號線到穿心鼓樓站,向西步行約1公里可到。乘坐85路;95路;100路;101路;119路;235路;k14路到雲南中醫胃腸病醫院站下,向西步行約600米可到。

主要景點

雲南翠湖 雲南翠湖

翠湖位於昆明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 ”。“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撫樓台”,翠湖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 這裡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闢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 有“翠湖”美稱。

“翠湖”面積21公頃,水面就占了15公頃。兩道長長柳堤呈“+”字交匯於園心,把全湖分而為四。南北橫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間雲南總督阮元仿西湖“蘇堤”美韻修築,東西縱堤叫“唐堤”,於民國年間修建。兩堤交接處,是湖心小島,以湖心亭為主軸,構成中心游區。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閣飛檐黃瓦,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亭西側有建於嘉慶年間的蓮華禪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觀魚”處,如今禪院變為遊藝宮,“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園林;西北角有“來爽樓”,設有溜冰場;西南角是“葫蘆島”;棕櫚挺拔,東南角有一個由三個半島連成的大花園為“水月軒”花木繁盛;東北角有“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紅嘴鷗,從頭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過冬,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翠湖觀鷗”已成為昆明熱門的景觀之一。

發展歷史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翠湖 翠湖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蕩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唐堤 唐堤

清順治十年(1653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莊”,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繡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翠湖 翠湖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位於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園,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這裡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裡,當年沈從文、朱自清、吳宓等喝茶淘書、談今說古的地方。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