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真慶觀都雷府

昆明真慶觀都雷府

都雷府始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都雷府落成於洪熙元年(1425年),清代至民國又歷經四次維修或重建。該組建築坐東朝西,由山門、雷神殿、火神殿、南北廂房組成。清嘉慶21年(1816年)增建清風亭。

歷史

都雷府於清代至民國又歷經四次維修或重建。該組建築坐東朝西,由山門、雷神殿、火神殿、南北廂房組成。清嘉慶21年(1816年)增建清風亭。其中雷神殿占地230平方米,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斗供承載,正脊中置寶頂,兩端上翹置鴟吻,翼角岔脊飛椽起翹置瓦獸,氣勢威肅。殿內供奉雷神。道教稱雷神為王靈官,故民間又有靈官殿之稱。雷神又稱雷公、雷師,是古代神話中司雷之神。《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樹,龍耳而人頭,鼓其腹則雷鳴。”道教認為雷神“主天之災禍,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辯善惡。”並被尊稱為“九天應元雷聲普代天尊。”其所擂之“雷”稱“天鼓”。道教還賦予雷神替天懲惡勸善之職能。

道教釋儀法會

釋義法會 釋義法會

公元2005年9月8日(農曆初八),為慶祝昆明市道教協會正式掛牌,昆明真慶觀都雷府聖誕,都雷府道教道觀場所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盛典,在昆明真慶觀都雷府舉行道教釋儀法會。早上8點,釋儀法會準點按時開場,來自省內外N多的道士、居士、高功們齊聚昆明真慶觀都雷府,一場高水準的道教釋儀法會開始進行。

道教文化歷史淵源流長!昆明真慶觀道教文化的傳揚,也有700年的輝煌歷史!道教的教義和宗旨,均是匡正社會道德,教人為善,讓人遵循社會道德規範,用社會道德和宗教信仰來規範自己的言論行動,不做危害社會和損害他人的不道德的事情。

廿一世紀現代經濟文化社會裡,人們高度地享受著物質文明帶給生活的種種享受與方便,然而,在享受著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人們的社會道德及道德文化觀確實已經到了幾近淪喪的邊緣!在這種關鍵時刻,振興中國道教文化,拯救中國瀕臨淪喪的社會道德,以利社會的穩定、安全和健康發展,昆明道教協會,應天意,順民心,應運而生,於2005年都雷府大殿上,男女道士、高功們道袍加身,法器在手,在器樂的伴奏下,邊歌邊走,不斷變換位置,全神貫注地投身於道教禮讚中,將自身融入了道教文化的感召之中,讓人肅然起敬,雷公、電母諸神威嚴肅殺地立於上方,靜靜地審視著道場和接受著禮讚頂禮,大殿外的香爐里,香菸燎繞於陣陣輕風之中,使人產生一種如夢如幻、虛無飄渺的宗教文化感悟之中。

都雷府大殿前和都雷府庭院中,人頭攢動,人們陶醉在道教文化的文化薰陶之中。

道教文化是神奇而法力無邊的,在當天進行的釋儀法會上,有一位年紀輕輕的女高功,據說頭天還在臥床輸液,高燒不退,但在釋儀法會上,卻一直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堅持到下午近5點釋儀法會圓滿結束!科學地解釋,這應該是道教文化精神支撐的使然。

以匡正社會道德,教人為善,讓人遵循社會道德規範為己任的中國道教文化,在廿一世紀的新世紀千年里,定能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弘法興教,以其深厚的宗教文化歷史底蘊,讓中華社會道德文化重新振興,利在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發展……9月8日正式掛牌。這標誌著昆明的道教文化,應時勢發展的需要,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君不見,真慶觀都雷府9月8日的道教釋儀法會上,前往瞻觀頂禮的眾多信徒中,男女老少,都有人在隨著儀式的進行而在頻頻地跪拜,虔誠地頻頻頂禮!經聲悠揚,抑揚頓挫,木魚哆哆,琴聲瑟瑟,男女混聲感人的誦經讚歌聲中,使人感悟到中國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道教文化的感召力和民族宗教文化精神。

真慶觀

真慶觀 真慶觀

真慶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白塔路與拓東路交叉路口,原名真武祠,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初年,道教長真慶觀南門春派創始人,謫滇“高道”劉淵然(1351年~1432年)即居此觀闡道。

宣德四年(1429年),黔國公沐晟兄弟出資,劉淵然的高徒蔣日和主持擴建。先後用了六年才完工。“凡門廡、藏殿之制一時具舉。”使得“東郭之間,輝然增勝。”洪熙元年(1425年),真武閣改名真慶觀,蔣日和受封為“明真顯道弘教法師”。蔣日和被褒獎後一直任真慶觀住持,在他苦心營造下,真慶觀一度成為昆明地區香火最旺的道教宮觀。真慶觀自明正統以後嘉靖及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各朝都有修葺和擴建。民國36年(1947年)昆明市市長曾恕懷頒保護真慶觀的布告,但到民國末年已逐漸衰頹。

真慶觀於2003年4月修復,修復後的古建築群面積約4800平方米,園林建設9000平方米,仍按原有布局分為三個景區:真慶觀以紫微殿為中心,結合老君殿,組成第一個景區,都雷府以雷神殿為中心,由門樓、清風亭、火神殿等組成第二個景區;鹽隆祠以大殿為中心,由前殿、戲台等組成第三個景區,新建真慶文化廣場融古建築、道教文化、休閒娛樂、精品展示、旅遊觀光為一體,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亮點。

真慶觀核心建築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組成。舊塑神像早已不存,據記載,正殿供奉玉皇、左右配以雷神和真武像,兩旁各有數個雷部神像。正殿東西廊為群仙廊,供有60尊各路神仙,後殿供老君和其他神像紫微殿。進深四間,老君殿占地320平方米,單檐歇山,斗拱粗大疏朗,梁結構具明代北京皇家建築風格,殿中央頂部原有八卦太極圖藻井,結構精巧,特點突出,但後來整修時,將太極圖改為飛龍圖。

紫微殿東側為都雷府,建於清康熙年間,大門為單檐,四角翹起,斗拱承載,大門兩側有木刻對聯一幅:“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門楣前題“都雷府”,後題:“萬古神風”。大門內有一高亭,名清風亭,斗拱承載,雕樑畫棟,造型獨特,往前為都雷府大殿,清代除供奉雷神外,還“獨塑一王靈官像於殿內”。都雷府殿側有一香油井,用以存儲香油供各殿使用。都雷府往北尚存一古井,名八卦井,水甘冽,充滿神奇傳說。

都雷府北面為鹽隆祠,光緒七年(1881年)雲南鹽商集資興建,清末和民國初年鹽行即此處真慶觀都雷府,鹽隆祠分戲台、前殿、兩邊廂房和大殿,大殿為土木結構,進深兩間,面闊三間,樓上有走廊花廳刻有二十四孝圖等傳統道德畫,石欄浮雕,栩栩如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